▲大同中学高二学生
今天的上海科学会堂人头攒动,来自全市16个区500余所学校的830多名青少年选手、400多名科技辅导员和评审专家齐聚在这里,共同参加第34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记者发现,过去几年强调让孩子自己创新、让项目回归本真的呼吁有了效果,今年的大赛上,看不懂的名词少了,来自青少年身边的课题多了。
好课题都在孩子身边
上海市民办新华初级中学初三学生浦金带来的课题是“虚拟现实技术为载体重现城市烟花”,一听名字就知道它的灵感从何而来。果然,浦金是一个爱看烟花的孩子,不过近年来为了空气质量,城市内禁止燃料烟花爆竹,他已经很少能看到烟花了。
既然看不到,那么就动手做。他用全息投影技术加上烟花播放程序,让烟花在黑盒中“复活”了。“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我的烟花只能开在小盒子里,即使采用干冰投影技术,也只能扩充到电影院那么大。”浦金说。不过在他心里还藏着一个梦想,希望未来能用技术让以假乱真的虚拟烟花再次绽放在城市夜空。
大同中学高二学生“经离心纺丝实现废旧塑料再利用及其综合性研究”与当下热点垃圾分类不谋而合。棉花糖机能让滚烫的糖水变成糖丝,如果把糖水换成塑料水,是否也能把废弃塑料变成纤维呢?唐嘉玲和两位同伴对三种废弃率很高的塑料——塑料水杯、塑料瓶和快餐盒的特性进行研究,发现经离心纺丝这道工序,塑料水杯(聚丙烯)的成丝率和洁白度要优于塑料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快餐盒(聚苯乙烯)。
▲棉花糖机纺PP丝
“垃圾分类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垃圾减量,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课题更加了解垃圾的特性,发现更多‘变废为宝’的方法。”唐嘉玲说。
课题要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这边是哈一口气就能自动回收的衣架、那边是用多个系统控制无人驾驶汽车,在一堆“神仙打架”的高水平研究课题中,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雷君相却在一块砧板前停了下来。
没有声、光、电等高科技“加持”,这只是一个把菜刀、砧板、模式整合在一块砧板上的项目,愚一小学向红分校四年级学生杨睿捷说,他看到爸妈做饭时手忙脚乱,一会切菜一会刨丝,一会还要在碗底磨两下,就想做一块把这些功能整合在一起的砧板。这块砧板已经经历了好几代,第一代磨石嵌在砧板上,减少了砧板使用面积,第二代磨石就像抽屉一样放在砧板内部。
▲杨睿捷与两代砧板
另一个利用“啪啪尺”做的鞋套课题同样也深受评委喜爱。所谓“啪啪尺”,就是往身上一拍,就会自动卷曲起来的尺子,课题组利用这一特性做成的鞋套,让脚一伸进鞋套中就被自动包裹起来。全程不涉及复杂科学原理以及高科技。
▲“啪啪尺”鞋套项目
雷君相说,他喜欢这个项目是因为它符合一个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他的评审标准中,放在第一位的是真实。科技创新不是拔苗助长,不能把家长的意志投射到孩子的项目中去。对于这位已经有5年经验的“老评委”来说,是不是自己做的,几个问题问下来就一目了然。“老师、家长的参与还是有点多。”他说。
有“原创力”的课题从何而来?
近年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赛人数的高速增长。不过,两位参与项目最后评审的区代表却无意中道出一个问题——那些最终摘金获银的项目,真正能落地的很少。“到底是孩子的项目嘛,原创力不足能够理解的。”这是他们对这一现象的解释。
▲雷君相点评项目
雷君相对此却有不同看法,他说认定孩子的原创力比不过成年人的想法本身就是错的,许多科学家都说过,他们的成就来自于小时候天马行空的想象,更有许多科学家在很年轻时就发表了他们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这也是雷君相看重的“童真”课题的原因。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一些不切实际的题目占据了孩子们大量的时间,让他们无法去真正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真问题”。比如,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在散步时遇到同一个人好几次的经历,让他发表了“随机行走模型”,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诸多领域。越多这样的课题出现在我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舞台上,我们的“原创力”越强。
作者:沈湫莎
编辑:褚舒婷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