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与上海科技大学日前联合成立“上海雾计算实验室”,这是世界首个专门从事雾计算技术研究的机构。
基于对雾计算广阔前景的敏锐洞察,ARM、思科、戴尔、英特尔、微软和普林斯顿大学于2015年11月率先在北美建立了国际雾计算产学研联盟。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是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加入该联盟的机构。
可以说,云计算已然成为当下IDC领域的关键词,但是在很多人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又出现了雾计算?在你感觉一头雾水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雾计算”是怎么回事吧!
最初“雾计算”这个名字是由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斯特尔佛教授起的,不过他当时说的是利用“雾”来阻挡黑客入侵,和我们现在说的“雾计算”差别巨大。
我们现在讲的“雾计算”是一种面向物联网的分布式计算基础设施,可将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应用扩展至网络“边缘”,使客户能够在本地分析和管理数据,从而通过连接获得即时的见解。
根据这一种定义,很多人这样去理解“雾计算”——是一种对“云计算”概念的眼神,主要使用的是边缘网络中的设备,这一理解对不对呢?
云服务的初衷四构建廉价、可靠的大规模分布式系统,让一个任务被一大群服务器集群们解决,然后汇总出最优结果,最终提高效率,也就是“云计算”允许人们高效、廉价的分享昂贵服务器资源,减轻企业用户的负担。
这意味着自由超大型企业才有能力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中小企业只能从百度云、阿里云、腾讯云抑或亚马逊云这样的企业购买云服务。
随着依赖云计算的智能设备越来越多的出现,从云端到移动设备的数据传输也变得越来越拥挤,这时候“雾计算”应运而生,“雾计算”在地利分布上更为广泛,而且具有更大范围的移动性,这些能够让它适应如今越来越多不需要进行大量运算的智能设备,在数据传输速度上优于“云计算”。
所以“雾计算”并不是炒作,它不会像云计算革除纯铜IDC一样的革掉云计算的命,只会是云计算的延伸。
两者最大的不同可以从这个例子窥得一斑,功能上,“雾计算”相当于一个可以频繁使用的“数据库”,而“云计算”则是一个用于长期存储文件的“文件室”,两者相辅相成。
“雾计算”的概念从2011年被提出后,不管是概念还是功能上都不断的被完善,我们相信介于云计算和个人计算之间的雾计算不管单个计算节点能力多弱都会发挥作用,这就是“雾计算”的价值。
目前,上海雾计算实验室已经研发出了全球领先的支持蜂窝无线通信的雾计算节点和试验床,此试验床的节点上可部署分布式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可以应用在救援机器人、智能制造机器人上,能够起到延长这些移动机器人的电池寿命,给它们提供强大的计算(比如人工智能)支持,使这些机器人在雾计算节点的辅助下具有较强的智慧能力,还可以广泛应用在智能驾驶,智慧城市和智慧楼宇等领域。
责任编辑:李晨琰
本文综合自文汇、腾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