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浙记者 蒋萍通讯员 刘海波
嘉善县陶庄镇汾南村72岁老人李兰珍家境艰难:丈夫患病多年生活不能自理,44岁的儿子也常年卧床。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不仅是一日三餐问题,还有日常照顾难题。
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浙江积极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探索居家、社区、机构相结合方式,通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一系列举措,形成一套农村养老的“浙江模式”。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服务
针对类似李兰珍老人的困难,开设老年食堂是很多村庄的选择,但陶庄镇养老工作负责人夏加勤却想得更周到:“农村老人多散居,住得最远的老人走到照料中心要半个多小时,对他们来说这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像李兰珍老人这种情况更不可能去食堂吃饭。”陶庄镇的解决方案是:不开食堂,村里送餐。照料中心增设一个小厨房,临近饭点时,工作人员变身厨师并兼职“外卖骑手”,挨家挨户送餐上门。一年前,镇里将照料中心交由本地社会组织“温馨久久”运营,管理更规范,送餐入户实现全覆盖。“温馨久久”是一家5A级照料中心,每年享有5万元县财政运营补贴,一年下来还略有结余。像李兰珍一样的30多位老人足不出户就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了。
近年来,嘉善县借助镇(街道)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孵化本土养老社会组织。目前嘉善16家养老社会组织中,本土就有13家。按照公建民营的政策,嘉善县农村地区将照料中心从村委、老年协会手中解放出来,交给专业社会组织运营。2016年,嘉善出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会化运营实施办法,通过村集体经济及社会捐赠、镇(街道)配套资金、县财政补助资金等多种方式,保证运营经费,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养老。“为有效监管社会组织运营成果,嘉善民政部门每季度组织抽查照料中心运营状况,委托第三方考评机构进行年度综合考评。”嘉善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按2A-5A评定结果,民政部门分别补助运营资金1万-5万元,镇(街道)按1:1配套运营补贴。如今,嘉善养老社会组织不断壮大,16家社会养老组织根据老人需求,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照料中心:有专为老人提供就餐、日托、保健等服务的综合型照料中心;有为老人提供康复护理、助浴等服务的护理康复型照料中心;还有增设床位,满足老人短期托养需求的托老所。
今年5月起,嘉善启用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组建专业服务团队,整合各类养老服务供应商与社会公共资源。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嘉善农村的老人们若有需求,只需在家中一键呼叫,便可享受专业上门服务。
助老员令居家养老更安心
深秋的下午,太阳暖洋洋地照在莫干山脚下一个边远小村庄。45岁的助老员俞菊红和王春花身穿蓝色工作服,来到德清县莫干山镇南路村残疾老人沈天新家,送上免费“上门服务”。俞菊红刚坐下便拿出随身携带的指甲修剪包,仔仔细细地给老人剪起手指甲。王春花则清洗起老人家中的方桌、板凳、锅盖等物件来。“她俩的服
务很仔细,还陪我聊天。”今年86岁的沈天新身体残疾,平时靠儿子儿媳照料,助老员的细心体贴让他很满意。
今年6月起,德清县启动居家养老农村地区扩面工作,像俞菊红和王春花这样的助老员约有260人,由德清县今日公众服务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全县12个镇(街道)约6000名符合条件的“五类老人”(高龄、空巢、孤寡、残疾、困难)获得居家养老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保洁、洗衣、聊天慰藉等助老员力所能及的事情,服务费用由政府买单。
据介绍,浙江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五年来投入224亿元,其中民间资金123亿元。截至2016年底,全省共有养老机构2367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1271家,养老床位数38.42万张。目前,浙江已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000余家,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93万家,覆盖面达到97%;96%的县(市、区)建立了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为586万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 (本报杭州12月10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