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今年6月,徐汇区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徐汇区区长方世忠介绍了徐汇区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相关情况,明确将以创新徐汇为引领,依托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两大产业集群,发挥科技服务业的核心枢纽作用,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联盟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着力打造对标国际一流、服务国家双创、运营主体多元的科技服务业特色品牌,努力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提供“徐汇方案”。
空间布局上,徐汇区将构建“两极两带”———“两极”是漕河泾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极和枫林生命健康产业创新极;“两带”是徐汇滨江创新创意带和以轨道交通15号线为串联的漕河泾—华泾创新创业带。
同时,实施“三步走”战略———到今年年底,建立“双创”示范基地目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双创”政策落地实施;到2018年,在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平台打造、体制机制突破、企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取得一批成果,基本建成高水平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到2020年,在政府管理服务创新、“双创”支撑平台搭建、“双创”生态培育等方面形成制度模式和经验,全面建成高水平的区域“双创”示范基地。
守住禀赋优势,构建创新生态
徐汇区有着悠久的创新传统。700年前,黄道婆在这里革新推广纺织技术;400年前,徐光启在这里从事农政研究、传播科学思想。徐汇区是近代上海百年科学、百年工业、百年教育以及海派文化的代表性区域,形成了中西合璧、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文化。
目前,徐汇区域内集聚着120多家国家级、市级科研机构,10余所高等院校,数十家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外资研发中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7.9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78.3件,居全市各区第一。同时,综合经济实力在上海中心城区领先,信息技术和生命健康两大创新产业总产出超过1200亿元;去年,以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金融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39.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3%,高于上海近10个百分点。
此外,徐汇区有着完善的创新生态。60多家众创空间、150余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近200家科技风投机构和7.5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构成了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同时,徐汇区有被称作“万国居住建筑博览群”的衡复风貌区,106位“两院”院士在此工作或居住,是科创高端人才居住的首选之地。
方世忠表示,在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过程中,徐汇区将在注重守住禀赋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
打造上海最强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新时期新阶段,徐汇区要示范什么?特色和定位在哪里?方世忠介绍,徐汇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区,其定位就是科技服务业。要通过打造上海最强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活力。
方世忠说,科技服务业在科技创新中处于核心枢纽位置,能极大地促进创新链的融合交互,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专业化、集成化服务。同时,科技服务业位于服务业价值链的高端,产业附加值高、辐射带动作用强,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我国科技服务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此外,科技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有高创新性、高人才性、高外部性等特点,对产业基础、人才技术、市场环境等都有较高要求,徐汇区在这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政府管理和财税机制率先破题
抓住科技服务业这个“牛鼻子”,徐汇区将聚焦政府服务、政策体系、科技金融、载体空间和品牌氛围五大领域,着力在六方面率先破题改革。
一是创新政府管理。复制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促进通关便利化。建设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区,打造家门口、指尖上、一体化政务服务。
二是促进成果转化。推进首批国家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建立科技经纪人制度,构建市场导向成果转化体系。
三是拓宽融资渠道。探索“科技园区(众创空间)+企业+政府+银行”政策性融资服务模式,助力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
四是深化协同创新。突破院所和学科管理限制,支持多方跨界合作,构建若干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网络和产业联盟,探索发布科技创新指数。
五是完善财税机制。转变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模式,逐步实现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推动普惠税制政策落地。
六是支持人才发展。试点开展海外人才出入境便利服务和离岸创业基地建设,支持事业单位和企业科研人员双向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