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声乐、管乐、古筝……申城又进入了暑期艺术考级时间。由于每年的夏季钢琴考级大多被安排在8月初,因此,每年的7月是沪上琴童家中钢琴声最集中飘扬的日子,但也是不少琴童最苦恼的季节。
事实上,现在的音乐教育已经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憧憬和希望,快乐和失望都在这其中。每个琴童家长的心中都有一个音乐神童梦,音乐神童是如何“加工”出来的呢?近日,出生于东欧音乐世家的波兰社会人类学家伊莎贝拉·瓦格纳带着她的最新力作《音乐神童加工厂》来到上海,这位通晓6国语言的波兰华沙大学教授采访了90位小提琴手,建立了339位独奏学生的统计样本,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意在展现整个西方古典乐界打造精英演奏家的模式。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音乐神童,但作为家长,怎样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音乐?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举行的新书分享会上,伊莎贝拉就琴童家长关注的诸多热点问题,给出了解答。
当孩子抗拒练习时,公开表演激发孩子练习的兴趣
“等我以后有了钱,就买十架钢琴,一架一架从楼上扔下去。”“外面有没有卖炸弹的,我想买个炸弹把钢琴炸了。”……几乎每个琴童的心底都曾无数遍地抵触或抗拒练习,装头疼、发烧或手指痛都是些小伎俩,他们还有更难以察觉的抗拒招数。
伊莎贝拉通过访谈独奏学生发现,这些难以察觉的抗拒招数中,最为常见的是“机械式练琴法”,即缺乏投入和注意力的练习方式,小提琴手把这类练习称作“无脑演奏”。比如当家长不在身旁时,他们边演奏乐器,还能边看漫画书或电视。一心多用的练琴方式大量存在,比如透过窗户观察外面的世界。一个十岁男孩住在一家汽车修理厂附近,在练琴的同时,他观察了店里技工一整个月的行动,并能描述所有他见到的被修理车辆。
更有甚至,通过破坏乐器来逃避练习。伊莎贝拉访谈的学生中就有这样一个十岁女孩——她深谙如何用指甲将琴弦弄松,使其很容易绷断——在这种情况下,手指很容易受伤,必须立刻停止练琴。“意外”只在周六晚发生,因为此时无法马上买到新的琴弦——小提琴商店最早也要到周三才开门。由此,小女孩成功获得了三天假期。
“我认为高强度的乐器训练即是工作,正如高压环境下的工人会选择罢工一样,抗拒练习其实再正常不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伊莎贝拉建议,一旦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家长就不要再逼迫孩子练习了。家长也需要创造力,创造有趣独特的方法让孩子自愿和快乐地练琴,要想出办法让孩子玩音乐,而不是演奏音乐。
她还分享了一个年轻女小提琴家的故事,在小提琴家年幼时,有一次老师让她重复演奏一首乐曲十遍,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这自然相当枯燥。于是,父母想到了一个办法——请小女孩轮流为家里的十个娃娃演奏,每表演一遍就相当于演奏一场音乐会。当女孩弹到第八遍时停了下来,父母又接着鼓励她,“还有两个娃娃没听过你的演奏呢,它们会伤心的。”在这样的情形下,她就会以最好的方式去演奏每一遍。
比起“名师”,善良又耐心的老师更适合年幼的初学者
如何选择老师,也是广大琴童和家长非常关心的话题。在伊莎贝拉看来,选择老师意味着孩子将在这位老师的人际网络中经历社会化。对于独奏学生的职业生涯而言,老师的选择具有战略性意义,重要性类似于一名年轻学者挑选他将从事学术研究的大学。
伊莎贝拉把家长分为三类——菜鸟家长、内行家长和音乐家家长。对“菜鸟家长”而言,有两个因素在选择老师时比较重要,一是上课地点要离家近一点,二是小提琴课要避免与家长的时间、家里的活动安排产生冲突,另外上课费用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很多“菜鸟家长”不会考察老师的技艺或音乐演绎水平,而是通过他人口耳相传的信息来做判断。而“内行家长”则是按熟悉的方法培养孩子,选择老师前会听取多方面的建议。“音乐家家长”的决策则具有高度前瞻性,就像一些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初中时,已经在打算他们会进哪个高中、哪所名牌大学了。
年幼的孩子刚开始练琴,有家长就忙着为他们物色“名师”,伊莎贝拉却认为,在孩子年幼时,家长千万要谨慎选择名师。“名师一般都要带很多学生,他们并没有足够多的耐心和时间去辅导年幼的孩子,尤其如果当名师的教学方式也是干巴巴的,对孩子的影响肯定是弊大于利的。”伊莎贝拉说,孩子都很敏感,他们会觉察到父母动用了很多人脉关系去寻找名师,在练习时会有很大压力,其实完全可以等孩子学到一定水平时,再找名师也不迟。比起威严的“名师”,善良又耐心的老师更适合年幼的孩子。
琴童要保留一部分脆弱性,否则只会成“空壳演奏家”
“我一直很害怕一天8小时的训练,我觉得非常痛苦,所以一直没往专业方向考虑。承受了如此大的压力,每天高强度地重复练习,那些孩子长大了后还会继续享受音乐吗?”
“中国的一些学生可以考到钢琴十级,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并不听音乐,甚至连爵士乐也不听。孩子的音乐品位究竟是可以培养出来的,还是天生的呢?”……
在新书分享会上,一些尖锐问题抛向了伊莎贝拉。“对音乐教育而言,常被忽略然而非常重要的,是保持琴童的一部分脆弱性,即对艺术的敏感,否则只会成为一个技巧纯熟的空壳演奏家。和一战成名比起来,音乐更是一生的事业。”在伊莎贝拉看来,培养独奏学生除了要让他们的内心变得足够强大外,也要警惕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杀手型的演奏者。
何为“杀手型演奏者”?伊莎贝拉说,他们的表演通常是横冲直撞的,表演难度超高的乐曲,但却没有用灵魂在表演,只是一个“空壳”,其实他们的内心早已破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孩子的脆弱性,或是比较天然的情感,这是非常重要的。
独奏学生最终成功的秘诀还在于创造力,而不是机械地演奏和模仿。在长达十年的观察中,伊莎贝拉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最出色的学生往往来自移民家庭,他们常年迁移,掌握多门语言,她也由此得出结论——文化的多样性才能滋养创造力,移民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多元的文化熏陶,演奏乐曲时也有着多样的理解和表达。
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伊莎贝拉建议,如果你的孩子正在学习乐器,那么在他演奏完一首复杂的乐曲后,可以让他再表演自己真正想要表演的东西,或是表达他此时此刻真实的想法,哪怕是唱出来也行。通过一种音乐形式表达当下的心情。
伊莎贝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古典乐演奏家很多同时都是作曲家或指挥家,一方面演奏乐曲,一方面也创作乐曲。但20世纪5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人只是专注于去演奏一个具体的乐器。“所以我希望那些学音乐的孩子家长,应该试着让孩子去更多地体会音乐的快乐所在,这可能是改变整个音乐教育方式的小小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