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在当前形势之下,这“四个没有变”极大地提振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发展前景如何?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
信心之一: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处于复杂变化过程中,无论出口,还是投资、消费增速的稳定,都面临多方面困难和严峻考验。困难和挑战面前,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态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预计年均增长近8%,是世界同期平均增速的3倍;继2009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14年更是迈过10万亿美元门槛;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在世界经济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取得的成绩引人瞩目。这样一份成绩单足以证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张立群指出。
他同时指出,在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面前,我们依然要重视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如果需求增速持续降低,必然会使企业销售困难不断加大,会引起资金循环困难,势必加大金融紧缩程度。这些问题的发展,必然会引发企业效益、财政收入、银行资产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加大等多方面的问题。”张立群指出,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坚持底线思维,也要注意发现和把握支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进而增强信心。
信心之二: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可保持7%以上
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没有变,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未来,中国经济前景如何?
“从生产要素供给条件所决定的潜在增长率看,中国现阶段至少可以达7%以上。”张立群分析,2002年到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到2014年为止,就业人员总量、非农就业人员总量、农民工总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这表明,相对经济发展需要,中国劳动力资源仍有较大潜力,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没有因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小幅减少而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2002年—2014年,中国国民总储蓄率持续保持在40%以上的较高水平,目前人民币存款余额高达132万亿元(个人存款余额53万亿元),支持经济发展的储蓄和资金条件充足。2002年—2014年,在世界技术进步的大潮中,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交流更为密切,支持技术进步的环境总体趋向改善,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趋向改善,且资源与环境约束并未明显加强。
“因此,综合分析,决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条件没有变差。按可比价格计算,2002年—201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92%,如果以这一中长期的产出水平为依据,中国目前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以上;考虑到持续高增长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加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条件后,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至少也在7%以上。”张立群说。
信心之三:中国市场需求的增长潜力巨大
当前,从经济“增速换挡”的原因看,制约中国经济增速的关键因素是需求增速下降。
“然而,长远来看,中国市场需求的增长潜力巨大。”张立群指出,这集中表现在城镇化方面。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0%来算,中国城镇常住人口将超过10亿人,较2014年至少增加2.5亿人。如果人均住房面积按照35平方米计算,至少需要77亿平方米的住房。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将带来巨大的城镇住房需求。因此,仅从房地产市场需求看,城镇化持续推进带来的空间就非常广阔。
其次,在区域经济差距不断缩小,贫困人口不断减少的过程中,包含着大量的建设投资活动和基于收入提高支持的消费活动,蕴含着市场需求拓展的广阔空间。再次,产业升级蕴含着开拓中高端市场需求的巨大空间。产业从中低端到中高端的升级,对中高端市场需求开拓能力将持续提高,随着人民群众收入持续提高,中高端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因此产业升级拓展市场需求的潜力巨大。最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也包含了巨大的发展潜力。按现行标准,我国还有7017万人口尚未脱贫。今后大量低收入、中低收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将会大幅度提高,其中包含的需求潜力更是不可估量。
张立群指出,中国经济当前既面临非常复杂的形势,也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要坚持深化改革,不断破除束缚市场活力和资源配置潜力的制度桎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各城市政府协同发展的合作水平;发挥好政府投资打基础、利长远、促进公共服务的整体综合作用,不断推进各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同城化的步伐,提高各城市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要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快社会征信体系建设,加快提高政府依法监管的能力,依靠市场竞争机制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不断提高出口竞争力和节能减排水平。
(光明日报北京12月6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