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力告诉记者,取名“贞下起元”,意味着即将开启面向未来对元宇宙和虚拟现实的一种元研究
新春刚过的2月初,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界举办了一场为期两天的元宇宙论坛,广邀天下“鸿儒”,刘擎、戴锦华、毛尖等有名的人文学者几乎都在其列,细听,多数与会学者大多在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小心翼翼地和“元宇宙”过招,虽被元宇宙唱衰派揶揄为“集体朝拜”,但“众声喧哗”中足可窥见人文社科界的集体自尊和批判天性;
3月底,在北京,又一场元宇宙论坛发起,19人参与发言,这次的特点是交叉学科,既有好思考顶层设计的哲学学者,也有来自技术实践层面的互联网CEO、先锋艺术家,还有经济学者、社会学者。发起方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刘晓力教授,借用山西大学社会哲学学院梅剑华给论坛所起的来自《易经·乾卦》里名字“贞下起元”直入主题,她认为,贞下起元代表天道人事元亨利贞,周而复始,绵延不绝之变中具有无限可能之意。举办这个论坛,预示着即将开启面向未来对元宇宙和虚拟现实的一种元研究。同是发起方代表的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院副院长宋冰指出,元宇宙的出现,迫使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于是,这场名为“贞下起元:真实之虚幻 虚拟之现实”的交叉学科碰撞研讨会,在四个分主题里,都围绕着什么要变,什么不会变,有多少种可能性而展开。
3月25日下午1点至9:30分,由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交叉平台、服务器艺术联合主办了“贞下起元:真实之虚幻 虚拟之现实”论坛,19位跨界学者参与发言,此为现场与会者大合影
后人类的设计:第四次大转型下的革命性转折
朱嘉明,经济学家,曾为国内最早介绍元宇宙的书籍《元宇宙》写了长长的序,几乎成了元宇宙的入门阅读。如今是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的他在第一节“新物种新文明的‘开疆拓土’?——元宇宙的底层技术与未来场景的畅想”的对话环节提出亮眼观点,“元宇宙或是为后人类的设计”。
后人类,既有科学层面又有哲学层面的界定。曾经在长长序言里大加肯定元宇宙出现的他,这次的主题演讲一方面是提醒世人不要盲目狂欢,最后心碎在“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焉”的泡沫碎片中,但更为用心的是,他以霍金《时间简史》里前瞻性的“大设计”章节的心情和严谨思维,做了15分钟的《元宇宙:人类大转型时代下的革命性选择》。他认为人类历史大约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轴心时代、文艺复兴时代、工业革命时代,这些大转折时期都有制度性、结构性的重构,带来跨区域、跨时代、长时段的特点,往往身处大转型中的人并不知晓自己在创造大转型。
自称退休老人的朱嘉明提出元宇宙为人类第四次大转折提供了可能性
这一次的大转型特点是科学先导、技术主导、全域性、全球化、星际化。纵观前三次大转型的原因,不外乎三点,要么气候和自然突变,要么创新规模所致,要么是危机积累并失控,导致传统方法不足以解决所使,于是就会产生革命。朱嘉明观察,革命有两种模式,一是观念手段,往往是人文科学加自然科学产生革命,比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相对论、量子力学、经典力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观念变革。历史上最大的社会实验是法国大革命,1970年代智利总统阿连德则通过“控制论”的革命实验,最终得到实验失败后的平稳。另一种是人人知晓的战争,一种最快的革命。“这两种革命的特点都是,成本高于收益,人类付出的最大代价是生命和财富。”
来自艺术、互联网、产业和学界的人士参与、聆听了现场论坛,同时开放多平台线上直播
在当下,朱嘉明指出又增添了新的维度,即人自身的变化,比如基因革命、生殖基因编辑、疫情平稳无限推迟等。既然当下各类不确定引发的危机已经无法用常规手段解决,人类只有两种选择。朱嘉明认为,一种是以资本+技术+公司为主导的马斯克模式,也称星际资本主义模式,“人如果无法移民到火星,可以将信息和基因带过去”;还有一种就是元宇宙模式。既然我们来到了大转型时期,大转型就需要大设计、大设计就要大实验,“避免以人类和地球来作为大实验来试错,那么,元宇宙就是革命性的方案。”比如,不珍惜和平的人可以在元宇宙里进行战斗厮杀,最后知晓和平之可贵。比如,可以尝试霍金M理论里的11维空间。
可能性之一:身份重构带来了发展子人格的平等
在来自英伟达中国区Omniverse负责人何展兴致勃勃地展示了AI数字人已企及及可企及的美好前景后,元宇宙与未来资产研究智库Meta Z创始人陈序围绕“元宇宙:通往人类身份的解放之路”,试图回答元宇宙给人类历史带来的意义。
陈序认为身份既是元宇宙的资产,也是最重要要素,由此对人类自我发展做了一个重构
在他看来,人类的史前史就一直在为争取个人身份的平等而努力,到了现代社会,身份是个权证,和医疗保险等连接,使得国家和国家之间也会产生套利,比如移民。但是身份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即你既需要和目前的身份紧紧捆绑以避免现实中的失序,但又时刻想摆脱这种束缚,因为每个人身上有很多子人格。通常所讲的“自我”,其实只取了社会面认可的一种,所以,元宇宙这样的技术可以在不同层次施展多层的自我。
由此看,陈序认为,身份不但是元宇宙里重要的资产,也是三大元素之一,其他是体验和价值,但身份是最重要的。“只有当个体身份被发展起来,元宇宙才具有正当性。”陈序继而分析,这种意义上,因为不受肉身拖累,不仅仅依赖于人类生理性、生物繁衍寻找新的劳力或需求,“身份会变成自我编程、可繁衍的种子。”在他的视野里,既可以实现张爱玲所说的“人都需要成名,出名要早”,也可以有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所需的自由”。
第一节与谈环节,线下嘉宾朱嘉明(左一)、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讲师展翼文(左二)与线上嘉宾何展、陈序
至于哲学家赵汀阳追问的身份获取的方便是否会带来身份的随意,陈序给予了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回答。在他看来,元宇宙里的身份,是个体另一个子人格的发展,是现实约束下不可获得的,因此,这个子人格也是受元宇宙里各种现实关系投射的束缚的,会自动规范约束地去成长,“这是一种内化,不是逃避”,这反而会促进现实中身份的发展。“两者是一种平衡关系。”
可能性之二:虚?实?虚实结合?重构世界秩序
陈序结合自己在NFT多个案例的畅想,描绘了元宇宙在人类自我发展意义上的一种革命性突破,更多的可能性在现实与虚拟的结合中被学者和业界人士的接力中展开。
虚拟现实技术既是科技领域的研究实践,也是社会伦理层面的探索性试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得到重塑,在第二节“人类认知新世代:虚拟现实与造世伦理”探讨中,信息社会50人论坛执行主席、苇草智酷创始合伙人段永朝以《元宇宙:旧世界最后的盛宴》为题做主旨演讲。
充满否定精神的段永朝为世界秩序的新构成提供了新的理解
他提出,对元宇宙的误解必须要消除,深思它所秉持的底层逻辑,或许是跨语际对话与思想必须燃起的篝火,而真正的关键词是“感知、想象、秩序”,应当既从世界体系与秩序的重构角度切入,也从技术内化于人的认知升维层面延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元宇宙是旧世界最后的盛宴。
对于新世界的到来,段永朝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在他看来,就像人们的思维一直处在低维阶段,没有激发高维的想象力一样,我们也一直处在旧世界思维的桎梏中。他梳理,关于世界的认知,存在着古希腊新柏拉图主义者普罗提诺的“喷射说”,即人可以通过太阳的光芒完成灵魂的拯救和净化,这是生命的又一个上升通道;也存在着波普尔的三个世界之说,物理世界、观念世界和符号/文化世界。如今元宇宙为我们展示了另一种世界的划分。
虚拟的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吗?还是另一个世界?
王飞跃对Hanoi概念提出自己新的解释,它是未来四种智能的组合,即HI人类智能+AI人工智能+NI自然智能+OI组织智能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提出了“平行世界”的概念。他借用早期人工智能研究中的Hanoi概念,给了它一个新的解释:Hanoi(河之内),可以看成是四种智能缩写的组合,HI人类智能+AI人工智能+NI自然智能+OI组织智能,自然智能是指从昆虫、树、植物上学的智能,而人类智能本质是组织智能OI,真正能够支撑展示这种合成智能的系统就是CPSS, 即融人机物为一体的赛博物理社会系统,也把波普尔的两个世界和三个平行都结合了起来,所以,王飞跃点题,其实CPSS就是元宇宙最简洁科学的定义。
他以此解读毛泽东说过“复杂就是对立和统一”,“复杂性”最核心的两个概念是应现和收敛。只考虑物理世界中的对立,就很难统一起来,现在来了一个虚拟世界,一个让它应现,一个让它收敛,这就是“平行”。他认为很多难解之结就因为用了循环推理,以“平行”思维看,先碰到鸡蛋就是先有蛋后有鸡;养鸡下蛋是先有鸡后有蛋,看你生活在人生哪个阶段。
可能性之三:构建造世伦理,以人为终极目标
“在进入元宇宙时,我们人文学者首先要树立造世伦理,伦理的原则就是人是最终目的。”在谈及虚拟和现实关系时,翟振明教授照例提出亮眼观点,在2022年元旦当天,记者就曾收到他发来的造世伦理学说访谈。
翟振明教授在与原子世界的比照中,提出元宇宙属于比特世界,当下正是比特世界爆发之时
在2000年从美国回国受聘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的翟振明,更喜欢把自己称为科技人,第二才是哲学人,他最早醉心于研究虚拟现实(VR),让同行既无限仰慕又觉得望尘莫及。如今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这次与会的他有三个身份,广州大学R立方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哲学教授。
第三节的对话主持人刘晓力介绍,翟振明的英文专著《有无之间:虚拟现实的哲学探险》,被美国评论者誉为“有可能在虚拟现实技术和哲学两个领域都成为里程碑性的著作”,其中论点被多家权威机构引述。翟振明早在1998年曾提出虚拟现实(VR)在未来发展的假象时间表,部分已被证实,因此,普通人知晓翟振明是因为他被誉为了“VR预言帝”,在2016年他就提出ER(拓展现实)的概念,这是继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之后的第四种技术。
此番,他以“元宇宙的哲学玄念”为题做主旨演讲。他从原子世界与比特世界的对比谈起,认为元宇宙基本属于比特世界,而现时代正是比特世界爆发的时代。而他所提倡的扩展现实的概念,是比元宇宙更广泛的概念,即 Expanded Reality,他所在团队为此付出了整整六年的默默无闻的实验。翟振明的概念中,拓展现实主要是包括了人通过网络化的VR对物联网的操控,即通过avator实施对物理世界的因果控制。
第三节与谈环节,在刘晓力教授主持下,王飞跃、朱锐、段永朝(从左至右)对元宇宙涉及的虚实世界关系展开了哲理辩论
何谓“造世伦理学”?在元旦的视频访谈中,翟振明概括为通俗易懂的“人应该怎样创造世界”,学术化表达,就是把伦理学的内容延伸到人如何创设自然规律的层面,并把“人是目的”作为伦理原则的最终底线。具体来讲,就是需要一批思想家为主体来讨论元宇宙内规则,翟振明称,在元宇宙里应该先成立法官学校或法制学校,因为这里是没有现实世界中的国界区分的。比如物联网的机器人,实施了伤害该如何处置?侵犯了隐私该怎么办?等等。“只有这样,元宇宙的无限可能性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不同于以扩展现实来看待元宇宙这个虚拟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朱锐认为,元宇宙产生的CG、物象,可以在对象的角度被看作是真实的,但如果要把元宇宙当作另一个“世界”,则要有很长的技术要跨越。
朱锐从康德看问题的思路出发,对元宇宙的前景做了生产力角度的辨识与展望
朱锐从生产力角度梳理元宇宙目前的技术,分别为模拟的生产力、增强和替代。他认为,元宇宙如果真的是大转型,真正的生产力只有替代这一种。“这三个方面我们首先要做区分,并找到它们之间的张力,这样我们今天的讨论才是真正促进了元宇宙的未来。”
以游戏为例:元宇宙带来的种种推动生产力可能性
元宇宙给很多人一种印象,它是从游戏开始,或者等同于游戏。第四节的讨论主题是“数字原住民与元宇宙‘拓荒者’分享会”。五位实践者和研究者奉献了一场游戏的欢乐咏叹调,让元宇宙平添了很多吸引力。
第四节游戏专场的与谈环节嘉宾,自左向右,梅剑华、苏湛、栗子、薛少华、朱元会后合影
“游戏,作为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在游戏哲学领域耕耘了20余年的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薛少华的主旨演讲以《好玩:游戏如何让世界更美好》开首给这场讨论定了基调。走进人类历史长廊可以清晰地看到,游戏始终伴随着人类生活。薛少华分析,早年部落里,游戏的作用被提升为仪式化而成为祭祀或巫术。公元前16世纪的吕亚底国王阿提斯创造了游戏的概念。游戏也是罗马帝国创建的主要原因。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苏湛补充,游戏是动物和人类的天性,它不仅仅是带来快乐,更能在进化上带来生存优势,“哺乳类都有游戏活动。”
薛少华沉浸在游戏哲学研究中已长达20年,他认为,游戏推动了人类进步,也是快乐的生产力
而在虚拟世界里,电子游戏由于科技革命日益深入到沉浸感官和交互性中,首先对情感类和认知类疾病有干预和治疗作用。薛少华继而分析,电子游戏分具身性和叙事性,可以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里面有不同性格的人可接触,这是一个丰富的人所需要的的维度。更可贵的是,很多游戏设置了诸多规则,激发你的潜力去战胜规则而获胜,这种潜力可以加强你在现实中的能力,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薛少华认为,“游戏是重塑文明的快乐生产力。”
梅剑华给论坛取名为“贞下起元”,在游戏环节提出了自己的批判
对此,苏湛观察,目前在元宇宙里,最火的是增强现实,所以,元宇宙是提供了虚实结合的空间。对于游戏更接近现实还是虚拟,与谈人几乎有殊途同归的结论。当代艺术家栗子认为,游戏需要创新,也需要如同孩子般的真诚快乐的投入,艺术和游戏结合起来,会开启另一个维度,“每个人都需要进入游戏,享受天马行空的生活。”RCT AI副总裁朱元有另外的观察,他认为游戏是人所设计,因此,只是抓住了现实中对你产生情感影响的一个点,把它放大到极点,游戏往往高密度地传递着设计师在现实中要创造的一种叙事和知识的载体,“因此,显得越来越真实。”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梅剑华则提醒要警惕游戏的不对称性。现实世界的游戏可以电子化,下棋,麻将、扑克牌都可以电子化,可是电子游戏没法现实化。
第二节对话嘉宾袁园、成卓、郭成与线上嘉宾王兴、王博等
从下午一点开始,一直延续到九点半,产业界、科技界、经济界、哲学界、艺术界的19位专家,屡屡碰撞着,第二节“数字时代与创造力:2021 年的加密艺术实践”研讨中,加密艺术家王兴、当代艺术家成卓、区块链产品总监王博、加密艺术研究者郭成和纪录片导演袁园由CG展开的对NFT的反思,如同本次论坛主办方之一服务器艺术创始人谢蓉致辞所愿,“但愿这次论坛如一束光,照亮雾霭”。
三位主办方三位代表刘晓力(右)、宋冰(左)、谢蓉(中)在致辞中,表达了从元宇宙所依赖的底层数学、逻辑和技术寻找新选择的共同意愿
虽然并无明显的颠覆结论,但是从元宇宙所依赖的底层数学、逻辑和技术的新选择的讨论启航,发起人刘晓力开场致辞中的渲染的悲壮有所稀释,“人类正在多极化博弈中经历着从未有过的剧变,一极是物理世界中人类肉身的力量,一极是数字技术虚拟世界的力量,另一极则是人类理性和道德的内在力量,这些加剧了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也导致了信任危机”,至少这场扎实的讨论,看到了多个界别跨学科的思考和握手,在元宇宙这个行进中的新实在论事件给世界带来变化的同时,不变的是人类对新事物的理性探究和主体性未雨绸缪,以科技向善原则,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重建认知世界与人类未来之命运的新坐标。
3月25日论坛海报显示,19位学者中不少来自一线实践的先锋艺术工作者
作者:李念(文汇报高级记者)
照片:主办方提供
编辑:李念
责编: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