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维明回应海内外同道祝福
“感谢大家放下自己的事情,从各地赶来和我说一声祝福,大家的赞美中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杜维明,但我深知在儒家文化传播这个大业中,自己有很大的局限性,希望在‘永恒’的未来,我能实现大家的部分期待。”上周日(20日)近傍晚,在第二届精神人文主义研讨会的闭幕式上,面对海内外的桃李、不同领域的同道表达的当面祝福和鼓励,年届八十的北大高研院院长杜维明先生笑答致谢,并声称这是自己艰难的转型期。这让记者想起他在哈佛的同事桑德尔于华东师大研讨会上曾描绘的1990年代情景,“在哈佛,杜先生的儒学公共课,放到500多人的课堂依然爆满”。而此刻的时钟定格在2019年10月20日,离他的业师唐君毅1961年喟叹的“中华文化之花果飘零”过去58年了。
第二届精神人文主义研讨会的闭幕式现场
此次以“精神人文主义”为议题的两天研讨会同时也是杜维明八十寿庆之际。学界的同道和弟子们用自己的方式为先生庆贺。陈来主编的《儒学第三期的人文精神》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沉甸甸大约1000克的书也显示着儒学复兴过程中的个中曲折,其中除了精神人文主义、文化中国与根源意识、启蒙反思与全球视野、文明对话与对话的文明、儒家伦理与现代转化等主题下的51篇论文外,还有吴根友、陈霞、彭国翔、胡治洪、温海明、何俊、方旭东等的祝寿诗文。150余位海内外弟子、同道前来参加为期两天的研讨会。杜维明先生2008年来到北大创建“人文高等研究院”之后所招收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们,其中不乏90后,都在张罗着繁杂而盛大的研讨会;杜维明在国际哲学学院(IIP)、世界哲学大会的欧洲同事、受其鼓舞而研习儒学的美国学界友人不远万里前来;正在巴西的哲学家杜赞奇也发来祝贺邮件。
阵容最大的是海内外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其中有儒学也有道学、佛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世界文明对话的研究者,引人注目的是韩国学者。很多人曾是杜维明在哈佛担任燕京学社社长期间面试通过的文史哲优秀访问学者,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至2008年的12年期间,至少有500-600位亚洲学者得到深造机会。回忆当年的盛况是研讨会之余不倦的话题。
陈来主编的《儒学第三期的人文精神——杜维明先生八十寿庆文集》,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
一个地方性的知识如何能发展为全球的普遍性价值,这是杜维明先生一生致力所在。而世界各地的深受杜维明影响的学者阵容、年龄和分布图也显示了队伍的良好生态。记者身在其中,以所见所闻记下众人眼里的杜维明先生。
“己”:两种作品交互渗透的哲学家,人格魅力熏染无声
为己之学的儒家最讲究言传身教。不少学者第一反应是杜维明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魅力和身心合一的对人之尊严、信念的执着。
*往事1985年:北大讲儒学掀起飓风
中山大学教授陈少明和北大校长郝平对杜维明的第一次印象都锁定在1985年。1985年,作为研究生的陈少明慕名去在北京市委党校的中国文化学院聆听报告,汤一介先生邀请了很多知名学者,年岁最长的是92岁的梁漱溟先生,而来自哈佛的杜维明是最年轻的,时年45岁。在提问时,汤一介先生本要递纸条有所过滤以为来自国外的杜维明减负,杜维明却说我都可以回答,这个细节给陈少明留下深刻印象。同一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并已经留在校办工作的郝平目睹了杜维明在哲学系开《儒家哲学》的讲座,“在北大引起巨大反响。”这也是继梁漱溟先生1923年在北大讲儒学后的第二位演讲者。
*给做庄子论文的学生开具庄子研究书单
陈少明第二次见杜维明是十年后的1995年。在研讨会闭幕式上,作为发言代表的他回忆,1995年出席波士顿举办的第九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后,在哈佛燕京学社的杜维明把与会的国内代表召集起来座谈,自己的发言受到了表扬,心里的温暖存留至今。此后不久,正在读博的陈少明前往哈佛燕京做访问学者,他的论文指导老师就是杜维明。“他并没有因为我研究庄子而不高兴,相反,给我开具了他所了解的庄子研究的权威书单。”陈少明坦言,杜维明的开创的论域具有大情怀、大视野,为他以后研究各种主题提供了博大深邃的思想背景。比如他以启蒙视角研究庄子,此次研讨会探讨的是儒学与自由主题。
作为70后的学者、华东师大教授陈赟表达了该校从杨国荣、到郁振华、方旭东等几代学者均受惠于杜维明的道德文章,他自己就因为读了杜先生《人性与自我修养》与《中庸:论儒学的宗教性》两书而受到震撼,于2007年出版了《中庸思想》。“哲人的生活是其第一作品,如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出处进退、言行语墨、动作文为,哲学职业化后第二作品几乎定义了哲学本身,而在杜先生身上,看到了两种作品的交互互渗透。”
中山大学教授陈少明(左)、华东师大教授陈赟(右)
*1968年首批弟子:犹记得《庄子》第三章
除国内后学外,杜维明的第一批学生是1968年刚到普林斯顿执教时所收。罗浩(Harold D Roth),如今是美国布朗大学宗教与东亚研究教授、沉思研究计划主任,他至今记得跟读《庄子》的情景和杜维明对王阳明的分析。《庄子》第三章《养生主》里的“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烛薪的燃烧是有限的,而火的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一直鼓励着他。
而作为杜维明十年加州伯克利大学执教时的中国学生、如今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首席学术顾问、中美学院院长郭少棠也在研讨会上深情回忆了1972年随唐君毅、牟宗三赴夏威夷参加哲学会议初次与年轻的杜维明相遇,随后成为其在伯克利的中国史学生。郭少棠的博士论文涉及欧洲思想史,对此颇有研究的杜维明给予了精心的指导。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分院中美学院院长郭少棠(左),美国布朗大学宗教与东亚研究教授罗浩(右)
*婉拒武大开个人研讨会:十年后未必可行
瑞士巴塞尔大学欧洲全球研究中心的拉夫尔·韦伯教授早就开始以杜维明思想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已经将杜先生的学谱编至2004年,超过大陆学者的2002年。腼腆的他称自己从学生时期就研读杜先生著作已有20余年,期间他也不断向杜维明提出批判性的提问,他评论说杜先生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开放能不断提升你的学术水准,让你永远处在压力中”。
而在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郭齐勇展示了他和杜先生的来信原件,杜维明在1995年邀请郭齐勇的导师萧萐父参加完第九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后前往哈佛小住,因此武大与杜维明交往密切。2001年,郭齐勇去信,言武大有意举办杜维明的思想研讨会,但被婉拒了。落款为2001年12月8日的信函中,杜维明称“假以时日(十年八年)我稍有所得亦未可知,日前,言之过早。”
杜维明与郭齐勇2001年12月8日的通信信件
“群”:培育具有反思能力的知识人社群,同辈中最突出
修齐治平延伸出主体间性的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健康互动,是群的含义。“在倾力培养具有批判和反思能力的知识人社群上,同辈中无人能出杜先生左右。”
*在哈佛跟读三本必读书,争论不休至今受益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郑宗义是2002至2003年度哈佛燕京学社的访问学者,跟刘述先做博士的他回想起在哈佛燕京学社社长官邸中恍若昨天的读书场景:上学期,杜维明制定并带读三本儒家经典著作,即《白虎通》《北溪字义》《孟子字义疏证》,因为在杜维明看来,这三本著作都是讲述儒家思想的概念系统的。回到港中大后,郑宗义仿效于此,也开了一门讲述这三本书的课程。他接着回忆:下学期,大家一起读郭店楚简,当时丁四新(现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时任教于武汉大学)也在这个读书小组,因为是主攻文献的,杜先生便让他做带读。“我们经常吵得天翻地覆,各不认同。同去的还有台湾的李明辉、林月惠、陈立胜、张寿安等。”郑宗义坦言自己的学术延伸受杜维明影响很多,尤其幸运的是那一年,杜维明基本都在波士顿,读书会就在杜先生的官邸、家中举行。有问题请教时,常能一谈就是一二个小时。郑宗义分享了他欲撰文综述杜维明的学识贡献的提纲,现场,他又尝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哲学洞见就在行动中”。
郑宗义(左),在哈佛燕京学社参与读书会的儒家经典著作《白虎通》《北溪字义》《孟子字义疏证》
*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那一年突然活跃起来
郝平校长在19日的晚宴上代表学校和个人做了“仁者寿”的祝福,但更多分享的是他个人交往的鲜活记忆。1991年5月,他参加了北京大学与夏威夷大学的交换学者项目,赴夏威夷大学访问交流。那年,杜维明正利用学术休假之机,担任夏威夷的东西方研究中心的文化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因为杜先生深厚的学养、开阔的视野和人格魅力,原本冷清的东西方研究中心,学术气氛一下子便活跃了起来。”杜维明策划并主持了许多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建设的研讨会,郝平庆幸自己有幸多次参与其中,后来还成为“文化中国”项目的成员。“近30年后的今天,中国文化、‘新儒家’已成为了人文研究领域的显学,可见先生当年提出上述概念是非常富有远见卓识的。”
北大校长郝平在晚宴上代表学校和个人做了“仁者寿”的祝福
*美国学生主动会聚举办了杜维明学术研讨会
两天中,诸多与会者都谈及了当年哈佛燕京和美国访学的经历。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引驰在研讨会上邂逅了当年同学、如今在首尔大学的郭沂,20年未见感慨不已。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的刘光临、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特聘教授郭武纷纷回忆起从北大走向哈佛的细节。
而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宗教系的卢永灿教授今年6月于美国乔治城大学举办了杜维明先生的学术研讨会。罗浩则感叹杜先生带学生的方式深刻地影响了自己的育人观。
正是这样,海内外参与儒学讨论的队伍越来越宽阔,向着有共鸣的群业迈进。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宗教系教授卢永灿
“地”:尊崇天地人关系,美国学者称其为“宇宙人”
在儒家精神人文主义的己、群、地、天四个维度中,尊崇自然,提倡生态文明一直是杜维明的坚守。这样的前瞻观点吸引了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玛丽·伊夫林·塔克(Mary Evelyn Tucker)博士,尽管这次研讨会时间一再改变,但空中飞人的她表示只要是杜先生的活动,自己永远有时间。在闭幕式上,她动情地说:很多来自拉美、欧洲、亚洲、美国哈佛等地的外国学者,尤其女性学者能够加入到儒学的框架中,都是受到杜先生启蒙性思想的影响,他们由此学会跨文化的思考。多年来,杜维明一直支持着塔克的研究和教学项目。塔克觉得用通常的“先生”、“智者”已经不足以形容,“自然是外在于人的客体,但也是有生命价值的。”从对天地人关系的研究角度而言,塔克认为杜维明已可称“宇宙人”(cosmic person)了。
长江商学院EMBA首期校友,精裕(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永敏则感谢杜维明从2012年担任长江人文委员会主席,给长江商学院学生设计了人文课程,“杜先生一直以思想赋能给企业家,将儒商概念推广在最具改革风向标的商界。”这次并行的第七届研讨会上又提出了企业家的己群地天实践维度——从经济人、社会人到生态人。
耶鲁大学林业与环境研究学院玛丽·伊夫林·塔克(左)和精裕(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永敏(右)
“天”:天道的寻求在于通过文明对话,求得人类困境的破解
天道维度是精神人文主义的最高境界,就是人心与天道的相通,其核心就是要广泛展开各种文明对话。2018年世界哲学大会首次在中国的举办就是突出的例子。
*北京世界哲学大会创下了世界学术的记录
曾是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副主席的维也纳大学教授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在各种国际哲学学术机构里和杜维明共事,她主动要求发言,盛赞118年历史的世哲会在中国举办创下人数最多等记录,尤其是杜维明在王阳明捐献讲座中对精神人文主义的详尽阐释,成了与会的海外学者回国后依然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筹办至举办之际都担任北大党委书记的郝平在晚宴上也高度赞扬了杜维明的贡献——“杜先生协助北大申办了第24届世界哲学大会,确立了‘学以成人’的主题,并于2018年成功举办。”
曾是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副主席的维也纳大学教授赫尔塔·纳格尔-多斯卡尔
*参与世界性的百家争鸣,构建世界文化
作为同行,在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的姚新中代表学界肯定了杜维明所为“考虑的是整个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和思想发展,立足于儒学,又外溢为普遍性的世界思想乐章和学术主题。”在19日晚宴上,同为国际哲学院(IIP)院士的华东师大教授杨国荣对此做了进一步阐释,他认为杜维明对于中华文化于当代得到延续和重建上功不可没,具体体现在理论的建构和文化的实践上。杨国荣认为那些话域和概念的提出,背后就是理论体系的构建,与精神人文主义等理论构建相关联的是文化自信,反应在践行文明对话上。与各类文明的互动中,让世界听到中国文化的声音,也聆听其他文明的洞见,“这其实也是在参与冯契先生所言的世界性的百家争鸣,因此,杜先生所做的工作具有构建世界文化的意义。”
国际哲学院(IIP)院士、华东师大教授杨国荣(左)、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姚新中(右)
记者所在的文汇报社从2009年开始就与杜维明先生保持密切的沟通,杜维明曾两次做客品牌讲座——文汇讲堂,文汇报也采写过三次长篇的学术人生,跟踪报道了世界哲学大会、精神人文主义等大事件和话域的生长。在闭幕式上,记者提出的“杜先生不仅是位大视野的儒者,更是位思想家”的评价也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认同。
倾听不同的他者,共同为21世纪人类的困境提供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而言,杜维明60余载从事的儒学体认正在发挥着地方性知识的全球价值。
两天的研讨会终于落幕,杜维明最后回应众人的“深刻的忧患意识和遗憾于自我的局限性”给了大家更多的精神激励。纽约州立大学的陈丹丹、中国社科院《哲学动态》王正、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陶金等年轻学者在回归的路上依然发来肺腑之言,而陈赟在闭幕式上引用的诗或许能代表着几代学人,尤其是青年学子的心境——
这样的人,总在这样的时刻现身
行将终结的时代,再一次结清了它全部的价值
于是,这样的人肩负整个时代的重任
把它抛入自己深邃的内心
这是诗人里尔克1899年用诗向米开朗琪罗表达的致敬。
精彩瞬间:
19日开幕式上百余位来自海内外的与会者共同合影留念
20日闭幕式现场,从左至右为姚新中、卢永灿、德国习理德基金会总经理、习理德基金会副主席卡特琳·习理德、杜维明
德国驻华公使雷宇翰先生(右二)也前来参加第二届精神人文主义学术研讨会
哈佛大学十几位院系主任和院长在2014年冬天拜访杜维明先生
杜维明宴请海内外学者,·郝平校长回忆在夏威夷与杜先生的友谊
复旦杨泽波(右一)、北大干春松(右二)、武大胡治洪(左二)共同向杜先生祝贺
北大副校长王博主持晚宴,回忆2013年共同前往希腊雅典申办北京世界哲学大会的情景
文汇报记者李念(右)、袁琭璐(左)祝福杜先生的精神人文主义话域成为知识人的群业
相关链接:
从经济人到生态人:涩泽荣一“算盘+《论语》”作榜样|儒商论域2019
作者、视频拍摄:文汇报记者 李念
编辑:袁琭璐
现场照片:李念 长江商学院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