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枯死的树根,树根的顶端上一对小鸟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好像在交谈着什么,而小鸟站立的枝头下,一朵朵梅花或含苞待放或怒放枝头。“此根雕作品名字叫《瑞雪》,寓意比较新颖,两只小鸟在寒风中互相依靠抱团取暖,株株梅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寓意进取向上迸发生机。此作品的手法新颖不特意改变枯木的造型,而是在原有的树干上稍作艺术点缀,使得作品中原树根与创作物天然合一。因此,《瑞雪》能斩获本届‘雕圣’杯特等奖应是‘实至名归’” 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高而颐说,更难能可贵的是,创作该作品的竟然是一位26岁的新秀,说明我们根雕文化人才辈出,后继有人。
12月26日上午,嵊州首届“雕圣杯”根雕现场创作大赛颁奖典礼在浙江嵊州文创主题馆举行。从12月20日开始,经过审查初选,15个省市区的50名根雕高手来到嵊州参赛。在为期4天的比赛时间里,各位选手利用自己带来的材料,自选主题创作一件作品。经过评委们的审查与评选,最终特等奖、金奖、银奖一一揭晓。
“雕圣”故里擎起浙派根雕大旗
枯死的树根、树干,在寻常人眼中也许就是一文不值的“废物”,到了农村劈开来也许就成了烧饭的柴,而在艺术家的眼里也许枯木就成了“宝贝”,经过精雕细刻后早已枯死的“废物”涅槃重生焕发新机。这就是流传千年的中华璀璨艺术——根雕,提起根雕不得不提到浙江嵊州和“雕圣” 戴逵。
嵊州,古为剡县,千年剡溪流经城区。早在2170多年前就已建县,素以万年文化小黄山、千年剡溪唐诗路、百年越剧诞生地、中华两圣(“书圣”羲之、“雕圣”戴逵)归隐处而著称于世。嵊州地处浙江东部的丘陵地带,气候温和,雨量丰沛,群山众谷,树木繁盛,造就了千姿百态的树根。大量优质的材料,哺育出绚丽多姿的艺术之花——嵊州根雕,并涌现出大批根雕艺术家。嵊州根雕,以根为身,以意为魂,以美为本。在传统根艺的基础上,凭借艺人自身的雕刻技艺和艺术功底,形成了“七分天成,三分人工”的艺术个性,极大地丰富了根艺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拓展了根艺创作的空间,开创了中国根艺的新境界。
“雕圣” 戴逵,字安道,安徽省宿县人,著名美术家、雕塑家。据文献记载,东晋中兴时期,佛教开始盛行民间,一批高僧云集剡县,剡县成为东南佛教中心,戴逵也隐居于此。戴逵发现当时佛像西国化、虚幻化,工艺比较粗拙,不足以使人虔诚礼佛。经过不断深思后,戴逵便大胆革新,以汉人的面貌形体为模特,进行去西方化和去仙气化的处理,开创了佛像民族化、人性化的进程,历经三年时间,终于刻制成符合佛经教义、体现民族风格、深受观众赞叹的完美佛像。因此,首创中国式的佛像雕塑的戴逵也被后人尊称为“雕圣”。在他的影响下,使得这门雕塑艺术在嵊州的土壤上扎根普及,涌现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根雕、竹编、灰塑、石雕、砖雕等工艺美术品类,也为今天的嵊州木雕和根雕艺术奠定了基础。
伴随改革春风,千年枯木再逢春
隋唐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关于嵊州根木雕的状况,留下的文字记载很少。但在嵊州古老的民间庙宇、祠堂、老台门及室内家具中有诸多的木雕艺术品,这些作品不论是佛像、花鸟、人物、山水都惟妙惟肖,造型别致让人叹为观止。一直到清代,嵊州根雕在浙江甚至全国的雕刻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
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1980年,嵊州市创办了工艺美术厂,开始招收培育一批根雕艺人,这批人基本就是现在的嵊州根雕带头人。当时创作的根雕作品有“八仙”“仕女”“弥勒佛”及历史人物等,大多销往上海、杭州等地。1982年,“侍女”“弥勒佛”等根雕作品被送往意大利展销,嵊州根雕扬名海外。
“进入21世纪,嵊州市政府为了更好地扶持民间工艺发展,作出了一项战略决策,将位于市中心、占地近40亩的竹编厂老厂区改建成嵊州艺术村,鼓励引导嵊州民间工艺从单体经营向集约发展模式转轨。”嵊州市根雕艺术家协会会长郑兴国介绍,在政府的激励扶持下,当时全市从事根雕产业的艺人扩大到了1000多人,相当于全国根雕从业人员的十分之一,艺术村已名副其实成为我国根雕的创作中心和交易中心。
把文化根植到传统工艺中去,让传统工艺发扬广大。2017年11月,嵊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一、二期建成正式开园,艺术村整体迁入。文创园的建成吸引了一大批本地和全国的嵊州籍艺术名家、民间工艺大师、高端文化创意机构和实力型文化企业入驻,为嵊州根雕艺术的提档升级、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大平台支撑。据了解,目前,嵊州根木雕从业人员已有2000余人,有根雕厂家60多家。此外,前来嵊州拜师学艺的省外人员络绎不绝,学有所成,嵊州根木雕技艺辐射全国各地。
作者:通讯员 刘海波
编辑:范箐
责任编辑:朱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