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然而,在我们身边还有因贫困影响学业的孩子,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教育扶贫便是这爱的种子。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我们重庆万州区五桥初中虽然没有定点帮扶任务,但我们的学生中有89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的子女。因此学校党支部召开会议决定让党员定点联系帮扶2到3名学生。家住长滩的七年级学生杨涛便是我帮扶的一名学生。
第一次去杨涛家,是七月的一天。我和教务处的黄传中老师结伴而行,踏上了通往乡村的水泥路,路边的花儿都被太阳烤焦了,路继续向前延伸,仿佛没有尽头,树叶绿森森地遮着,挡住了夏日太阳的热情。抬头望去,白云陪衬着瓦蓝的天空,那些变幻万千的云,或流动,或停驻,有意无意地为蓝天添了装饰。一丝风也没有,整个山村仿佛陷入了宁静的午睡。
我们一路打听终于来到他家,没想他家却大门紧锁。后来在几个玩耍的小孩指引下,在屋后树林中找到了杨涛。只见他满头大汗,好像才从水中钻出来一样,提着一只竹篮,竹篮里装满了松果。通过询问才得知他捡拾松果是要卖掉换自己的生活费、零花钱,爸爸妈妈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也见不上几次面,爷爷奶奶还在地里干农活没有回来。
我们陪着杨涛一起往他家走的时候,正遇到从地里干完活回来的他的爷爷奶奶。进到屋里,他们的房屋有些破旧,家具简单,小小的院子,显得有些杂乱。烦恼的事情很多,他们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及了自己的困难。原来杨涛的父亲身有残疾,干不得重活,只能帮人看仓库贴补家用;杨涛妈妈又患乳腺增生,开支很大;两位老人自己还有痛风,疼痛时就吃点止疼的药,有时实在没钱,就忍着。老两口的全部心思,都在孙子身上,全然没有考虑到他们自己。
看着贫困辛苦而又不屈的祖孙三人,我不禁回想起以前在岩口复兴学校时帮扶学生的经历。记忆最深的是孙艳、黎明等几个学生,那时的他们也正如此刻的杨涛一样,家境不好,生活费、零用钱都靠自己上山采药去挣。后来我帮着联系了社会爱心人士一对一帮扶他们,并组织学校老师在学习上关心他们指导他们。现在,他们都已从重点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从而彻底摆脱了家庭的贫困。
此刻我明白了对他们的帮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重要的还需要扶智,扶智即扶贫。
回到学校,从杨涛的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他本人行为习惯好,开朗,积极,但基础不太好,学习有些困难。于是,开学之后我找到他,与他一起拟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对他的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对他进行立志教育,帮助他树立信心,努力去实现“走进大学、走好人生路”这一远大目标而努力读书。离开办公室的时候,他很高兴,他说:“上学以来父母从来没有和我说过这些。”
看着他的背影,我也明白了“扶贫先扶智”的真正含义,作为教师扶贫的办法,那就是通过学生的成功来改变他们家庭的现状,从而实现脱贫。
第一学月考试结束后再见到他时。他精神抖擞,通过交谈知道他考试成绩上升,信心更足了。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些学生就是每个家庭未来的希望,也是国家未来的有用之才。他们,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呵护,有了爱的呵护,实现精准扶贫便有了更深的意义。
这短短几个月的扶贫,让我深深地意识到,扶贫不仅仅是任务,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爱的传递。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才能真正迎来灿烂的明天。
《“奋楫前行 上海力量——扶贫的故事”主题报道》(30)
2018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为更好地宣传上海市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示上海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成果,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奋楫前行 上海力量——扶贫的故事”主题报道活动日前正式启动。该活动旨在“讴歌援建奋斗者、打赢脱贫攻坚战”,通过向本市援外干部人才、志愿者以及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社会爱心人士等征集在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的做法、经验、成效、感悟等以及相关图片、音视频材料,全面宣传展示本市助力对口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即日起,相关内容在“文汇”App集中刊发,以飨读者。
作者:晏廷荣(重庆市万州区五桥初中)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朱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