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祝越 通讯员 龙钢
日籍护士中村京子和德国大夫汉斯·米勒夫妇,都来自当时的法西斯国家,两人却在中国的抗日和解放战场上救死扶伤,献身中国革命事业……昨天上午,86岁的中村京子带着女儿米蜜等来到虹口区,寻访丈夫汉斯·米勒的母亲亨丽埃特上世纪四十年代居住的老房子。当见到亨丽埃特当年借居房屋房东许崇灏的孙子许绍宏和孙媳妇郑国美时,中村京子百感交集,一幕幕往事从尘封多年的记忆中开启。
来自德国的“白求恩”
汉斯·米勒1915年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父亲是位具有犹太血统的德国人,母亲则是位日耳曼血统的德国人。希特勒上台后,汉斯·米勒由于具有犹太血统,不得不来到巴塞尔大学医学院求学,在巴塞尔大学中国同学的影响下,他对中国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抗日斗争极为钦佩。
1939年4月10日,米勒只身一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几经辗转于当年9月到达延安,参加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期间,经他治疗的八路军伤病员就有9000余人,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曾亲笔写道:“对其服务本军,表示感谢。”抗战胜利后,他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被誉为“来自德国的白求恩”。
中村京子和米勒相识相爱在战场。那年,前线急需手术护士,中村京子奉命来到时任冀察热辽军区野战医院院长的米勒身边。第一次见到这位高大的德国籍军医,中村京子非常惊奇:“八路军有个大鼻子!”后来的日子里,她担任米勒的助手。米勒的高尚品格和精湛医术,赢得了中村京子的钦佩。一个德国人,一个日本人,共同参加中国革命,又都是八路军战士,他们绚丽的爱情之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绽开了。
“上海方舟”万里寻亲
米勒是家中的独子,来到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后,远在德国的父母非常牵挂,于是其父母决定到中国来寻找儿子。当时,听说许多犹太人都到上海的虹口避难,于是,他们决定先到上海虹口,然后有机会再寻找儿子。
在办理来中国的手续时,米勒的父亲遇到了麻烦。由于其是犹太血统,当时的德国当局拒绝其前往中国,不得已米勒母亲亨丽埃特先在1940年只身来到上海,租居在现虹口区周家嘴路783弄11号,等待丈夫日后前来。当时的房东就是曾经被孙中山委任为东路讨贼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的许崇灏。
亨丽埃特在虹口一住就是六年,她在居住地附近的一家外国人开办的医院里做行政管理工作。六年里,亨丽埃特一边工作,一边与远在延安的米勒通信。1946年8月1日,她在其居住的周家嘴路给儿子米勒的信中写道:“你无法想象我是多么的高兴,就在我过生日的那天收到了你写来的信。终于又收到你写的信了……我的儿子,你过得好是我最大的幸福,你是无法想象的。你的幸福和满足补偿了父亲和我的过去12年。希望赐予我们的是将来还能在你的身边过几年。”亨丽埃特在信中告诉儿子,其爸爸已从特莱西恩施塔纳粹集中营获释了,并渴望等待他们母子回家。
1946年10月22日,亨丽埃特在周家嘴路居住地又给儿子写了一封信,随后便搬离了周家嘴路,不久便离开上海返回德国照顾刚从纳粹集中营解救出来的丈夫。由于战争原因,亨丽埃特和丈夫一直到去世,都没能见到日夜思念的儿子,甚至不知其是否还活着。
新中国成立后,汉斯·米勒和中村京子一家居住在北京,1951年汉斯·米勒加入中国籍,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12月4日逝世。
完成丈夫的遗愿
“长辈曾讲起当年一些外国人曾居住在这条弄堂里,783弄9号、11号等房屋都曾租给外国人居住。”许崇灏的孙辈许绍宏、郑国美及周家嘴路783弄的邻居们回忆道,抗日战争期间,由于这条弄堂里的房产都属许崇灏,加上许崇灏的特殊身份,许多革命志士都曾在这里避难。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外国租客陆续搬离此地。
寻访时,中村京子仔细参观着当年亨丽埃特居住过的老房子,她告诉记者:“我在中国待了70年,这70年的经历让我觉得,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心都是相通的。”她对虹口人民在二战期间给予数万名犹太难民,包括对她婆婆的帮助深表钦佩和感谢,“我们今天的寻访,也是完成了我丈夫的遗愿。”
今年是汉斯·米勒诞辰100周年,中国福利会研究员沈海平根据中村京子的口述撰写了《两个洋八路的中国情缘》,并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首发。中村京子说:“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反映战争的罪恶,告诉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战争只能带来灾难,没有和平就没有安宁和幸福,全世界人民的幸福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