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埃及沙姆沙伊赫,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媒体注册区入口。
当前,全球疫情反复、俄乌局势紧张、极端气候危机频发,在这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背景下,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变得更加严峻。11月6日至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27”)在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减排、问责和资金”,主要聚焦全球减排的具体行动和承诺,为遭受气候变化损害的全球南方国家提供资金保障。
COP27在延续上届大会远景目标的基础上将更强调行动与落实。
▲ 这是11月5日航拍的埃及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
欧洲能源危机给全球脱碳进程带来逆转风险
在去年召开的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简称“COP26”)上,“逐步减少化石燃料使用”被写入《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同时,承诺削减甲烷排放、停止为海外化石能源项目提供融资也是COP26达成的多边协议成果之一。然而,年初俄乌冲突的爆发导致全球范围内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供应紧张。此外,今年全球范围内频发的高温、洪水等极端天气,也进一步加大了对能源和粮食供应等方面的威胁。
据统计,由于燃料价格不断上涨,2021年全球对化石燃料的补贴几乎比2020年翻了一番。俄乌冲突等“黑天鹅事件”更是给全球脱碳进程带来逆转风险。例如,为减少天然气发电,今年7月,德国提出重启燃煤和燃油发电厂,以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法国能源部的一份声明中也提出2022年冬天或将重启位于该国东北部的煤炭发电厂。据悉,为支持化石燃料行业发展,2021年,二十国集团开支近7000亿美元,其中对油气、煤炭和化石燃料发电的援助达到了201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些举措无疑延迟了削减碳排放的进程。据国际能源署预计,2022年全球煤炭排放相比去年将增加2%。
但令人期待的是,本次缔约方大会上,所有国家都同意带着更积极的气候计划参会,并将在大会上作出新的承诺。
目前看来,德国仍致力于2045年前实现碳中和,并批准了一揽子措施以促进本国可再生能源推广。法国在2023年预算法案中提出将从2023年1月开始停止支持新的化石能源项目。尽管面临国内能源危机,英国仍将在COP27上承诺成为“清洁能源强国”,加快实现该国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发展目标。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积极落实《巴黎协定》,进一步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量,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安排。总体上,虽然极端气候与国际形势变幻带来的能源危机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各国的减碳意愿和减碳潜力,但从目前各方表态来看,本次大会仍将提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
▲ 11月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开幕现场。
发达国家首次同意将赔偿议题纳入议程
本次大会的最后一个议程将是把“损失与损害”纳入议程。据悉,6日,大会经过激烈争论后,发达国家最终同意将该议题纳入议程,这也是首次将这个话题纳入气候变化大会的官方议程。
“损失与损害”是指因飓风、热浪、干旱和野火等极端天气事件,以及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等长期的气候灾害,带来的不可避免和不可逆转的经济和非经济成本。本质上,它要求负有历史排放责任的国家向对全球变暖责任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为此,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绿色转型以增强抵御未来气候变化的能力。
事实上,围绕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话题讨论已持续多年。但截至目前,发达国家尚未完全兑现承诺,至今仍存在超百亿美元的缺口。在去年的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高收入国家否决了建立“损失和损害融资机构”的提议,转而要求就融资问题支持开展新的三年对话。针对西方国家采取的拖延战术,包括主办国、“G77和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致力坚守谈判红线。
从当前全球经济下行的现实角度来看,本次大会在气候融资和赔偿方面注定也将面临一场艰难的谈判,资金赔偿共识是确保各项气候应对措施落地实施的关键,目前亟须破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此问题的态度鸿沟。
总体上,COP27是为实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而举行的年度大会,关乎全人类的共同未来。但谈判能否冲破现存困境、达到预期目标,还需拭目以待。
作者:张庭婷(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刘畅
责任编辑:宋琤
图片:新华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