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届“‘一带一路’浦俄国际论坛”现场。| 均主办方供图
5月16日,第五届“‘一带一路’浦俄国际论坛”在上海举办,本次论坛聚焦中国与俄语世界的生物医药高新技术合作。论坛吸引了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与会。论坛由上海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主办,上海市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上海(浦俄)生物医药国际转移与商业化中心承办。
中国与“俄语科技世界”合作日益密切
浦俄(上海)创业孵化器负责人苏静在论坛中提出“俄语科技世界”的概念。她认为长久以来,世界的主要科技话语权被欧美国家垄断,但是自1724年俄罗斯科学院建立以来,以俄罗斯为中心的俄语世界形成了一支同样强大的科研体系。苏联解体以后,这支体系正在逐渐复兴。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的科学界与“俄语科技世界”的合作日益密切,在苏静看来,这是促进国际科技资源融合的一大趋势。
目前,中国与“俄语科技世界”合作已经取得良好的成效。本次论坛的一个亮点是,活动得到了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等多家白俄罗斯顶级科研机构的支持。
▲ 图左为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生物科学博士叶莲娜·奥尔洛娃。
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生物科学博士叶莲娜·奥尔洛娃表示该机构在生物系统与技术、医药等领域拥有世界领先地位,在中白关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生物医药正成为存在巨大合作潜力的方向。
据悉在本次论坛的圆桌会议上,包括白俄罗斯在内的“俄语科技世界”积极与中国对接的项目超过60项,其中国家级合作项目3项。
中俄文化交流注重“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科技项目合作离不开语言文化和教育基础。在本次论坛上,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简称“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办公室高级专家奥尔加·埃默尔扬诺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了中俄人文交流的重要性。
▲ 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高级专家奥尔加·埃默尔扬诺娃(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埃默尔扬诺娃称,拥有120年校史的理工大学是俄罗斯最好的高校之一,也是唯一一个在中国设立办事处的俄罗斯大学。“这是一个平台,更是一座桥梁。”埃默尔扬诺娃以理工大学为例,讲述了中俄高校合作的三种方式:
“一种是科技合作,比如理工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就在金砖国家科技和创新框架计划下,进行了密切合作;第二种是教育合作,每年理工大学和中国高校互派200名左右的老师访学交流,每年理工大学还会吸收500名左右的中国学生前往进行短期学习;第三种是俄罗斯高校加入到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协作项目,比如理工大学就是‘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成员。”埃默尔扬诺娃说。
此外,俄语人才培养也是俄罗斯高校在华工作的着力点。埃默尔扬诺娃表示,俄罗斯对华语言推广更加“精细化”。一方面,俄罗斯很多高校都有悠久的俄语教学传统,他们在不断深入研究针对亚洲人的俄语教学方法。在中国学生入俄学习时,俄罗斯高校都会举行短期语言培训,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生活。
此外,面对更多对俄罗斯语言和文化感兴趣的中国学生,俄罗斯高校更考虑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比如,理工大学在江苏师范大学设立了俄语语言文化中心,每年招收500名左右的中国学生学习俄语,并进行专业水平考试。而针对非专业学生,俄罗斯高校就会在上海、哈尔滨、西安等城市举办“俄语周”和“俄罗斯文化日”等活动,据悉,目前已有800多人次参加了这些活动,也成为海外推广俄罗斯文化的品牌活动之一。
作者:刘畅
编辑:刘畅
责任编辑:宋琤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