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一种治愈的颜色,日前,艺术家应歆珣将宝龙美术馆的7号厅打造成了一个以绿色为基调的展览空间,从开始到结尾,从触感、观看上完成一系列体验转换。
于9月17日开幕的“景观疗养院”是应歆珣自2018年以来持续实施的“天鹅绒计划”的最新版本。她以廉价易得的“仿天鹅绒”材料(绿丝绒)在美术馆展厅内搭建出一个“日常美好”的场景。将材料选择和细节设计当作一种“包装”手段,编入消费社会中行动真实与意义虚构交错的密码,邀请观众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寄生”其中,在触摸、感觉和互动中不断推动现场“故事情节”的走向,与艺术家一起完成对生活的智性转换,创造属于每一个人的“作品”。
当观众走入展厅,正对入口的是一个布满高尔夫球的墙面,转过来,则是由艺术家收集了60面2022年4月前使用过的锦旗,她将上面文字抠下来,放在了右面墙上。观众可以重新编辑这些表达感激和美好祝愿的字词,在墙上粘贴成自己想说的话。而只留下字痕迹的“无字”锦旗则制成了一座“美好纪念碑”。
经过一段长短绒双拼的绿色地毯,观众进入到一个以家庭生活元素主导的拟生活空间,这些门、镜子、盒装礼品等经过植绒以及其他装饰、改造,在改变其功能的同时也在改变其属性——我们往往忽视“装饰”在家庭生活中的非功能化意义,它的反向构建使表层传递的美好看起来相当刻意且可疑。
相邻区域,复刻了中国城市居民区中的伪罗马雕塑“喷泉少女”围起来的场景,艺术家保留原作品的部分外壳并植上(仿)“天鹅绒”容貌,而将内芯用树脂翻模铸成,就像一个件考古出土的古罗马雕塑样的玉器。
展厅中最震撼的是一面 27 米宽、4 米高的弧形墙,绿色的植绒是留给观众的留言和创作的空间,他们可以在上面涂鸦、粘贴,表达自己的感情、埋下自己的秘密。
在弧型墙植绒墙与“喷泉少女”之间,应歆珣用一块隐约可见“建设美好家园”标语的半透明的帷幕隔开,正反两面用充气垫叠加着几张对美好生活的“宣传画”。在这个空间中,有一台机器人载着部分“出土”的古罗马雕塑“原石”碎片,四处游走,制造出一个微型流动废墟打破美好的世界幻象。这件作品中的情境感、行动意识和内在延展性清晰地传递了应歆珣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法。现场前后细节元素的重复与绿色(植绒与涂料)结合起来贯穿始终,完成了对整个空间的完整叙事。
开幕当天,《艺术当代》主编徐可、《经济学人》主编吴晨、策展人沈瑞筠与艺术家应歆珣、展览策展人,宝龙美术馆执行馆长王晓松,以“景观疗养院”为出发点,从经济学、艺术学不同角度对女性、体验话题展开讨论,引起大家的诸多共鸣。
展览将持续展出到10月30日。
作者:袁婧
编辑:王柏玲
责任编辑:王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