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锦
核心观点
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直观地看,是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到中速增长,背后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体制政策体系的系统转换,从大的增长过程看是增长阶段的转换,可称之为“转型再平衡”,也就是由高速增长时的平衡转向中速增长的平衡
中国经济增速回落,直观地看,是由以往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到中速增长,背后则是经济结构、增长动力和体制政策体系的系统转换,从大的增长过程看是增长阶段的转换,可称之为“转型再平衡”,也就是由高速增长时的平衡转向中速增长的平衡。
中速增长期依然是追赶期
由高速增长转到中速增长,这个中速增长期如何定位,在长期增长分析框架内,它处在什么位置,起到什么作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就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来说,以往重点放在解释后发经济体的“起飞”问题上,对起飞后的持续增长和到达一定水平后的“降落”问题缺少关注。
从时间分布来说,中速增长期大体
上处在高速增长期结束后与成熟增长期到来之前的区间。这里所说的成熟增长期,是指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已经达到的增长阶段,已实现需求的更新支出,如住房、汽车的置换或维修等支出,构成需求的主要部分。这种更新需求在中国逐步增多,但中国远未达到成熟增长阶段。与成熟增长期相比,中国至少还多出了两方面的需求:一是工业化阶段尚未实现的需求,如农民工进城后的住房需求、低收入者的首次购车需求等;二是消费结构升级,重点是服务性需求比重上升。这两种需求加上更新需求,构成了中速增长期的主导性需求。
从供给侧看,有初次扩张型增长(P型增长)、追赶标杆型增长 (A型增长) 和前沿拓展型增长 (F型增长),中速增长期将以A型增长为主,加上逐步减少的P型增长和逐步增多的F型增长。A型增长的特征是大多数企业与标杆企业的差距相对缩小,行业增长的质量平均值提升。
因此,中速增长期依然是追赶期。这个判断相当重要。中国目前人均GDP约8000美元,美国人均GDP超过50000美元。从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也只约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如果要接近或赶上美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从数量上说,大部分追赶还是完成于中速增长期。
转型再平衡难在质量提升
质量追赶与数量追赶相比,对发展条件、体制和政策环境的要求将有很大不同。在现有的情况下,需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好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纠正资源错配。目前在行业之间依然存在着较大的生产率差异,表明要素流动不畅、配置欠佳,根源在于行政性垄断,要素的市场化流动和定价受阻。通过深化改革纠正资源错配,仍会在“老经济”中释放出规模可观的需求,特别是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投资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生产率,增加收益,化解潜在风险。这也是当前供给侧改革中“降成本”潜力最大的领域。
二是激励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包括发展新兴产业,如与制造业升级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结构升级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在已有产业中采用新装备、新技术,如用机器替代人工;更多地则是在产业价值链上的提升,如由低端制造转到高端制造。产业升级将带来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的深化、产业集中度的适当提高;将全面提升人力资本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水准;将从行业标准到工匠精神,全面推动精致生产的制度和文化建设。
三是营造创新环境。创新与产业升级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区别在于,产业升级中的大多数内容,发达国家已经有了,我们也要跟着有,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追赶的含义;而创新则是从无到有,我们与发达国家大体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创新必须经历一个试错过程,因而不确定性显著加大。之所以强调市场在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让更多的人参与创新,提高创新试错过程中的成功概率。
要素市场改革应是主战场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期必须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改革举措,基本上都可以归类于供给侧改革。现阶段的供给侧改革,要与中国经济质量追赶新阶段相适应,主战场是要素市场改革,应当聚焦于生产要素的流动、重组、优化配置,为纠正资源配置扭曲、激励产业升级、营造创新环境,创造必需的制度和政策条件。具体地说,可在五个领域优先推进:一是切实放宽准入,深化行政性垄断问题突出行业的改革;二是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三是在尊重创新规律基础上营造创新环境;四是抵制各类经济泡沫的诱惑和干扰,将资源导向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活动;五是切实调动人的积极性,完善公务员队伍激励机制。
2010年,在人们把高增长看成理所当然的时候,我们提出中国经济将要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在目前,我们认为,如果供给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经济就有很大可能性在今后一两年进入一个速度适当、更具创造性和可持续性的增长平台。从国际经验、特别是东亚成功追赶型经济体的经验看,中国经济转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社会增长轨道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这个时候看空、看衰中国经济是没有依据的。
在经历了长达6年的增速放缓后,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最为困难、同时也最有希望看到转型成功曙光的时候。必须放眼长远,保持战略定力,坚持需求政策托底、供给侧改革主导的思路,沉着应对,真抓实干,使中国经济在一两年内成功触底,转入以质量追赶为特征的中速增长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更长远的发展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