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
核心观点
在这个以数据化为特征和标志的深度信息化时代,公共图书馆不仅要继续与互联网做加法,加快向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转型,还要发扬互联网精神,借鉴互联网思维,同时实施“互联网+”和“图书馆+”战略,让阅读无所不在,使公共图书馆成为我们社会中最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之一
昨天我们迎来了第20个“世界读书日”。一个多月前,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写入倡导全民阅读的内容。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对全民阅读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诸如“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这些说法让所有图书馆工作者备受鼓舞,也让我们倍感使命和责任重大。
在这个以数据化为特征和标志的深度信息化时代,公共图书馆不仅要继续与互联网做加法,加快向大数据时代的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转型,还要发扬互联网精神,借鉴互联网思维,同时实施“互联网+”和“图书馆+”战略,让阅读无所不在,使公共图书馆成为我们社会中最不可或缺的公共空间之一,让公共图书馆在我们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
推广全民阅读需要“互联网+”战略
“互联网+”战略的本质内涵就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通讯技术可以无所不在,不仅可以改造所有的产业和行业,颠覆创新的范式,而且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所以“互联网+”这个词,已经从信息产业界的行话变成了我们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用语,成了经济社会创新转型发展的战略思维。早在10多年前,国际电信联盟(ITU)就提出了“泛在网络社会”建设问题,日韩两国也率先确立了建设21世纪的“无所不在信息社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这些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4G、5G等信息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信息社会真的来了!
“互联网+”的无所不在本质内涵给我们的启示是,今天的全民阅读推广工作同样需要互联网战略和思维。图书馆行业早就在和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信息通讯技术做加法,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图书馆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并不低。从学科发展看,甚至早就把图书馆学作为信息科学的一部分了。然而从实践层面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字化转型远远不够,资源、服务和管理等诸多层面都尚未真正实现范式转型。当前,“互联网+图书馆”的第一目标就是实现从传统图书馆向全媒体复合型图书馆转型。互联网可以让传统阅读服务更便捷、数字阅读体验更美好。互联网还可以让图书馆的读者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阅读资源和方式。“互联网+”当然首先可以让数字阅读无所不在,但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更可以提升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改善纸质阅读服务体验,这种改变对于促进全民阅读的作用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近10多年来上海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纸质书籍的外借流通量始终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达到创纪录的近6000万册次,其背后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利用网络技术构建的“一卡通”系统。自2000年以来上海的市、区、街镇三级公共图书馆和部分高校专业馆已经逐步实现了通借通还的大流通,正是“一城一网一卡一系统”的图书馆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和物流系统的建设运营为上海的国民阅读率在国内保持领先提供了重要保障。
“图书馆+”与“阅读+”要有机结合
“互联网+”的无所不在本质内涵给我们更重要的启示是:因为阅读也是无所不在的,而且图书馆服务的核心永远是“阅读”,所以可以充分运用“图书馆+”战略来实现“让阅读无所不在”的愿景。阅读可以在几乎所有场景和场所中发生,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从传统纸质阅读到现代数字阅读,从PC阅读到手机阅读,从电纸书到平板电脑,从微博到微信,从精读到泛读,从深阅读、浅阅读到微阅读、移动阅读,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更让阅读可以无孔不入。阅读还是无可替代的。因为书籍是保存人类文明和知识的主要载体,而阅读是人类学习进步的主要方式,所有人都需要阅读陪伴终身。无论技术如何发展,公共图书馆要运用“图书馆+”战略去主动服务所有的人群、去实现全天候服务,要积极主动地把阅读文化服务和元素送入一切可以进入的领域和行业、机构和场所。所有的组织机构和各行各业也要有“阅读+”的意识,主动思考如何把阅读推广与行业工作有机结合、如何把阅读元素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放眼国内外,汽车图书馆、地铁图书馆、机场图书馆、购物中心内的图书馆、阅读主题餐饮和酒店等早已不是新鲜事。如果所有的图书馆都有“图书馆+”思维、所有的行业和机构都有“阅读+”意识,那么全民阅读就不需要“推广”了。让我们共同努力,期待上海率先成为阅读无所不在、阅读蔚然成风的国际文化大都市!
(作者为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