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家庭生活照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下称“纪念馆”)珍藏着一套较完整的毛泽东的家庭生活账簿,是其日常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物资供应十分紧张,为了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国家实行生活物资定额供应政策。毛泽东一生反对特殊化,坚持与人民同甘共苦,为规范生活管理、杜绝特权行为,毛泽东一家从1952年开始设立家庭生活账簿,包括日常杂费开支账、生活费收支报表、物品分类账,等等。
日常杂费开支账由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负责记录,以其具体、详细而引人注目。据毛泽东生活秘书吴连登等回忆,除外出未带账本以及外出期间请在京同志买东西只登记总账外,其余一切用度均逐日逐项登记在册。如毛泽东一家购买洗衣粉等洗涤用品,购买针线、 锅碗瓢盆等日用品,购买茶叶、葡萄糖,付医药费、物品修理费等,均有记载。
纪念馆保存的日常杂费开支账共五本:一本为黑色隐花硬皮现金日记簿,两本为北京成文厚账簿文具店出品的软皮现金日记簿,一本为绿色硬皮本,还有一本为浅灰色普通笔记本,封面上用蓝色墨水写有一行文字: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
▲毛泽东的家庭日常杂费开支账
毛泽东终身保持着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他的东西,只要还能用就舍不得丢掉,衣服鞋帽等许多都是补了又补、修了又修。因此,日常杂费开支账中有关修理物品的记载随处可见。如1963年11月24日,修小锅换底1个,用去1.10元;1964年5月,毛泽东的皮凉鞋换底,用去手工费2元。毛泽东有一只瑞士产欧米伽手表,是 1945年8月重庆谈判时郭沫若送给他的,此后毛泽东一直戴着这块表,其间坏了多次,前后用去几十元修理费。
毛泽东对在身边工作过的人都十分有感情,总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实际困难。根据日常杂费开支账的记载,1965年2月24日至6月30日,毛泽东为身边的工作人员共支付医药费72.8元、出差补助费280.35元。
由于工作关系,毛泽东常要留客人吃饭。他请客一般是四菜一汤,他自己点一个菜,请客人点一个菜,然后配两个素菜、一碗汤,只有个别情况例外。日常杂费开支账中便记载了毛泽东宴请某些特别客人的费用。如1965年,李宗仁冲破重重阻挠,从美国辗转回到故土。毛泽东在7月底热情接待了他,对他改善海峡两岸关系的真诚态度和爱国爱乡之情给予高度评价。会见后毛泽东请李宗仁吃饭,招待费共50元。
▲1968年1月,毛泽东的生活费收支报表
纪念馆保存的生活费收支报表有42本,大多由毛泽东的生活秘书用横格纸自制而成,有月报表,也有季度报表。这些报表,清晰地记录了这个“第一家庭”的开支情况。
从生活费收支报表可看到,毛泽东一家的收入主要是他和江青的工资。毛泽东家的开支,主要是家庭生活费用开支,包括家属生活费、房租、水电费、伙食费、洗澡费、煤气费、暖气费、汽车费、医疗费、日用品开支等,如毛泽东家每月须支付住房及家具的租用费86.82元至125.02元、洗澡费约2元、暖气费约37元、煤气费约4元、汽车费约2.5元等。此外,还有湖南老家亲友来访在京的花销、往返路费、买土特产送行及资助身边工作人员等支出。
1954年,毛泽东决定自己出资为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警卫战士办一个业余学校。他说:没有文化没有知识,建设不好社会主义。我身边的人文化程度都太低,不学习不行。教育不普及,文化不提高,国家就富强不起来。毛泽东让工作人员从他的工资中开支,买来课本和 学习用品,并以他的名义请来五位老师,分别教授语文、数学、地理、政治、自然等课程。业余学校从1954年开办,到1957年才结束,参加学习的70多名警卫战士和工作人员,几乎都达到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
——摘自《纵横》杂志2018年第十期
作者:刘伟(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编研部部长、副研究员)
编辑制作:薛伟平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