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悉尼到苗黔山》[澳]胡仄佳著 | 花城出版社出版
《在时差中漫步》〔澳〕胡仄佳著 | 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
人是时间的存在,在我们出生之前和死亡之后,这个世界对我们毫无意义;人又是具体空间的存在,“此地”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穿越物理的时空,也就决定了我们感知之外的世界对我们的意义有限。除了物理的时空,还有心理、情感、文化的时空,这些决定了一个人所处时空的有限及对这一羁绊的无法超越。因此人的旅行行为,可看作是对时空局限的超越。胡仄佳的经历,决定了她在同龄人中具有对时空局限较为自由的超越,少年时代生长在天府之国,漫游于黔贵之地,青年时期又移居大洋之洲,往来新澳之间,然后又不停地周游世界各地。
人生在世,本身就是一场旅行。无论结伴或单身,旅行本质上看到的只能是一个人的风景,所以每个人的人生旅途,邂逅的也是他自己一个人的风景。于无数相同的景观中发现自己独特的发现,邂逅属于自己的邂逅,这才是旅行的真谛与意义所在。于是我们在《从悉尼到苗黔山》《在时差中漫步》中见到了胡仄佳的独特发现与个性邂逅。
作者将自己旅行的见闻感思记之于图文,成之于书籍,于是在物理时空的旅行之外,给读者又带来了一场纸面的旅行。而对于读者来说,阅读,也是一场心灵的出行与精神的邂逅。
阅读胡仄佳的书,时时会兴起一种知己之感,不仅是因为她书中所记之地,笔者大多也都去过;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景观也曾引起过笔者的关注,或者说也或多或少地体验过作者彼时彼地的那种心情。如第一次去新西兰时遇见的“澳新兵团参战纪念日”及让人印象深刻的各种材质与形式的罂粟花;在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偷拍波提切利《春》时的激动、纠结与忐忑;对罗马松树的特别关注及莫名激动;奥斯陆维格兰人体雕塑公园的雕塑所引发的对青春生命及时间的思考; 对巴黎街边咖啡馆面街排座、与游客行人互为风景的欣赏;对老建筑中那仅能容身的逼仄电梯的体验;卢浮宫中背对蒙娜丽莎反观并拍摄游客的视角;对遍布法国的涂鸦文化及其对现代设计、广告的影响的思考;因专注观景而忘记拍照的懊悔;甚至作者在挪威、笔者在法国的不同时空遇见的吉卜赛小偷……对此种种,笔者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意会。相同的光景与相似的所见,能在不同的时差中邂逅感触,该是一种怎样的景致?一个人的著作,能在不同的物理时差、文化时差与文字时差中与不同的读者邂逅,该是一种怎样的缘分?一个读者,能在别人的著作中与自己的所游所见、所记所感相遇,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幸运?由此注定,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遇见风景、遇见自己、遇见因缘的旅行。观看风景,我们实际上也在被风景观看;邂逅因缘,我们实际上也是在邂逅自己。我们在人生路上奔波不停,我们在出外旅途中对酒当歌,都是为了邂逅一个陌生的自己,也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当然,《在时差中漫步》与别的旅行游记、随笔的不同之处,还在于作者作为女性视觉艺术家对色彩及画面的敏锐感觉与细腻描绘,这在文中俯拾皆是:
——亚热带气候是花的福地,花满脸福相,丰润娇艳。
——阳光下的地中海如此静美,苍穹蓝天上纵横交错的飞机尾气白线,浓淡如笔画,还是第一次在密集城市里见到如此奇妙阔达的天空景观。
——落日黄昏淡淡的,像幅褪色的老水彩画,仿佛老画家画画时忘记点几笔人的形影,弄得画面寂寥。
——此时呆站在波提切利画前,惊叹他画上的人物之美,线条色彩细腻,精妙程度远远超出我想象。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无法形容的气息,淡淡的,轻柔蔓延开的有生命的微妙呼吸感。维纳斯神情姿态纯粹干净,有女孩出尘未染的天然美,裸体线条捕捉得精妙。说来波提切利的人物画风倒更接近女性气质,作为对比,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的画作雕刻就非常男性,有力度。
——北欧灰色但明亮的天空有别于澳大利亚爽朗的白云蓝天,这是种天空沉静迷人的调调。恍眼看云彩似乎轻柔简单,定睛用心观,却色彩丰富微妙,如技巧高明的水彩大师手绘而出,清淡的天空耐看好看有回味的余地。
——看油画原作有说不出的愉悦,脑袋里曾有的印刷品的颜色顿时土崩瓦解,从原作看得清笔刷过的痕迹,色彩的微妙过程,看得到那些神来之笔精准或随意的描抹,如同看绝世美人看得人神魂飘荡。
柬埔寨集市亚热带地区特有的花的福相,地中海上空淡淡如手绘笔画的飞机尾气白线,意大利小镇仿佛老旧水彩画画面寂寥的黄昏,波提切利画面中笼罩的那种淡淡的、轻柔蔓延开的有生命的微妙呼吸感,挪威那种北欧特有的沉静迷人的天空云彩,奥斯陆美术馆油画原作中让人神魂飘荡的绝世美人的微妙色彩……如果没有专业的眼光、细腻的观察、敏感的体悟、传神的文字,又怎会营构出如此的慧心与妙境。
阅读胡仄佳的文字,仿佛经历了一场纸面的旅行、审美的邂逅,不知不觉也与生命中的一段美妙旅程相遇。
文 :林少雄
编辑制作 :周怡倩
责任编辑 :蒋楚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