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因技术的诸多发现和创新,已直接牵涉到伦理道德层面。《基因传:众生之源》为我们了解基因技术的前世今生、基因与人类伦理、基因与人类未来,提供了思索的空间。
基因技术的全景式书写
该书作者悉达多·穆克吉是印度裔美国医生、肿瘤专家和科普作家。2011年,他凭借《众病之王:癌症传》获普利策文学奖。从选题角度讲,《基因传》是《癌症传》的姊妹篇。《癌症传》详尽记述了癌症的起源、发展,以及人类对抗、预防癌症的历史,但未反映癌症病变前生命的常态。癌症是人类身体病变后的恶魔,那么是何种力量在此前维系着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呢?
穆克吉在探究人体常态与遗传奥秘的过程中,撰写了深入人类命运源头和颠覆生命认知的《基因传》。为使非专业读者能更清晰、直观地了解癌症与基因的来龙去脉,他采用讲故事的生动方式,诸多生命科学中原本属于专业性的表述,在其笔下通俗生动、妙趣横生,且令人深思。
该书同时讲述了世界各地240多位科学家,在探究基因奥秘的历史进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作者以科学家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为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基因理论的脉络,也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此外,该书还从社会的视角,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
基因技术是“双刃剑”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从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种植豌豆的故事开始,回顾人类探索基因的历程。1864年,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可惜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旋即被人们遗忘。“基因”一词几十年后问世,这使得英美两国科学家希望通过操纵遗传规律来加速人类进化与解放。“二战”后,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科学家们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就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人类由此认识了基因。
20世纪70年代,两项对遗传学起到重要影响的技术问世,即基因测序与基因克隆,它们分别代表着基因的“读取”与“复制”。上世纪80年代,人类遗传学家开始使用这些技术比对并鉴别疾病相关基因,比如对胎儿进行筛查,若携带危害健康的突变基因,则其父母可选择终止妊娠。事实上,唐氏综合征、囊性纤维化或泰伊—萨克斯二氏病基因的父母已成为基因诊断、管理与优化领域的受益者。2001年,人类基因组草图正式公布,科学家据此可从基因角度来理解人类遗传过程中的变异与“正常”行为。
科学技术如同双刃剑,用错地方就会带来巨大灾难。20世纪40年代,纳粹德国歪曲利用基因理论,制造了种族屠杀的灾难。该书第四章“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中讲到,纳粹德国打着优生学的幌子,公然推出违反人类道德底线的“种族科学”,对具有“遗传缺陷”的人们进行监禁、绝育、杀害。仅在1939—1941年间,纳粹德国就杀害了25万名身体存在遗传病或缺陷的成人和儿童。此外,纳粹德国还对众多犹太人、吉普赛人,几百万名苏联和波兰公民,同性恋者,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以及持不同政见者,贴上各种“遗传病”标签,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任何人都有生存的平等权利,无论是身体缺陷或罹患疾病者,怎能以种族与基因为由歧视,轻易地剥夺他们的生存权?这是公然反人类的滔天大罪。
基因技术与人类命运
当前,基因测序、基因克隆、基因检测、基因诊断、基因编辑等技术正在迅猛发展,从而为人类带来巨大益处。如治愈疾病、预测未来,更新我们对性别、身份、选择的认知。科学家已掌握定向改造基因的技术,以影响基因功能,最终使身体状态、生理机能甚至人类本身发生改变。那么,谁有权力支配这些技术并确保安全?谁将成为此类技术的主导者,谁又会成为其牺牲品?当我们具备理解与掌握人类基因组的能力时,传统意义上的“人类”概念或将改变。
还须冷静地看到,基因技术可能被用于非治疗领域,如延长寿命、改善体格与智力等。基因治疗具有巨大的潜在商业利润,其发展将受到资本的推动或影响,可能走向不可预知的方向。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确保基因治疗不偏离正确发展的轨道,是全球必须正视的问题。中国科学院近期发布消息,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从基因技术角度讲,克隆人已非难题,而从社会角度讲,这显然是法律、伦理的禁区。因此,我国早在2003年发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中就明确规定:禁止进行生殖性克隆人的任何研究。
阅读《基因传》可得到启示,包括基因技术在内的科学技术,今后无论如何飞速发展,只要与人类伦理道德发生交集,就需万分谨慎、三思而行。其实,技术本无所谓好与坏,关键在于操作技术的人——威胁人类生存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类本身。
文:陈华文 责任编辑:薛伟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