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沛然在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颁奖现场。 (受访者供图)
一条砧板上的鱼,如何跃然屏幕前成为动画角色?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就是从无到有创造一个“活生生”的游戏角色。电脑屏幕前,21岁上海姑娘胡沛然拿着数位笔画了一条“骨骼分明”的鱼,再用三维软件将其建模,后用动画软件让其“动起来”;在鱼鳃部位画上尖锐的小触角显得游速更快,又重新修改了鱼鳞的形状与颜色更显个性。鱼龙潜跃水成文,以动画的方式成真了。
在前不久落下帷幕的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胡沛然获得了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的金牌,这是上海代表团在该项目的最好成绩。项目需要掌握从概念设计、3D建模、UV拆分与材质,再到绑定动画与引擎输出等各类技巧,光电脑软件就用了七八个,胡沛然在备赛期间逐一攻克、不留短板;比赛现场的诸多突发状况,也没有形成干扰,她随机应变、迅速规划时间,顺利完赛;而如今的她朝着更远的目标前进。“要冲击世赛舞台,也要更扎实的学习,用所学所长助力上海职业技能人才培养。”
在标本制作中找到原画神韵
如果将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进行切分,绘画、建模、动画渲染等技能都得精通。刚刚进入上海市集训队的胡沛然虽然有绘画底子,但因为没有细节,神韵方面总差一口气,动画设计更是一窍不通。“我把技巧拆分出来,逐个击破,补齐短板。”
游戏界面里逼真的角色,“追根溯源”是设计师的原画,也就是将线条、色彩、阴影等各类细节画在一张图里。“角色活不活就看原画细不细”。胡沛然想到一招:解剖。昆虫是原画内容中重要的环节,上学期间她能画出大概的样子,仔细看却有些失真。于是,她尝试制作昆虫标本,在真实的感触中理解细节。
比如,在制作蜘蛛标本时,她特地将其翻了个面,发现蜘蛛的腹部呈现“六边形”形状,还有不少“连接线”,她用镊子“开盖”又“缝合”,清晰看到蜘蛛的内部结构,也使得胡沛然在原画创作时尝试以线条穿插的方式进行绘制,蜘蛛躯体更“完整”了。上天入地飞禽猛兽,她都想方设法研究个透,画出来的角色也更饱满。
最难当属画人。胡沛然起初只能画出人物的剪影,教练洪箐临看到后始终不满意,拉着她拜访了许多业内专家。“画人,要细致到每块肌肉,经络分明才有神韵。”自那时起,胡沛然主动给自己“加练”:每天在纸上一笔一划地临摹人体模型,一天画上几百幅,她也摸索出自己的小妙招——先画红色的骨骼连接点、再增加肌肉线条。高强度的训练下,她从原来一天画完一幅人体图,提速到2小时就能完成。
效率切割助力首次夺冠
如果将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比作大考,那胡沛然有自己的“效率切割法”。
赛场上,她需要在3天的时间里完成概念设计、3D建模、UV拆分与绘制贴图、绑定动画与引擎输出4个竞赛模块,这在企业实践中至少需要4个人才能完成。不仅题量大,每一个步骤“环环紧扣”。在完成每一个任务时,她都会重新保存一个新文件,倘若在最后检查时发现问题,便能及时找到对应步骤修改。
当时,她在制作一个动态交互场景时,因失误在UV操作时删错了一个代码。发现错误后,她立刻停下操作,拿起手中的草稿纸简单计算下重新制作需要的步骤与时间,又列出未完成的习题所需要的时间,权衡之后决定“战术性放弃”,答完所有题目后,有时间再修改,游刃有余。
“这块金牌来之不易。”洪箐临介绍,上海在该项目上起步较晚,技术水平并不突出。而比赛最后一天,胡沛然出现头晕目眩,医务人员建议直接去医院。胡沛然回忆道:“我想都坚持到这一天了,不想放弃,再坚持一下就好。”由于比赛现场需要收手机,教练组等到比赛之后才得知她的身体状况,彼时都在感叹小姑娘的韧性。
每天6点“1小时”习惯,清晰“人生计划”
尽管才二十出头,胡沛然早已有了清楚的“人生计划表”。从幼儿园开始,她就喜欢在墙上涂涂画画。长大一点,看到喜欢的动漫,便会对照着图片在本子上临摹,素描本画完了五六本。家里人并不觉得是玩物丧志,反而鼓励她不断创作。研究美学的父亲偶尔还给她“开小灶”:找来专业书籍,让她研究。
直至考入大学前,她都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绘画专业课。“老师评价我天赋强,但基本功有所不足,绘画软件不熟悉。”看到跟身边同学的差距,胡沛然给自己报了“补习班”——每天早上6点起床在电脑上练习一小时绘画。每周她会给自己布置好作业:今天画素描、明天画色彩、后天画速写,并在网上收集好需要完成的画作图片。这“一小时”习惯也延续至今,她现在仍会早起“锻炼”。
其实,3D数字游戏艺术项目很寂寞,要一直坐在电脑前。在集训队时,胡沛然也会迷茫,身边一同来集训的朋友一个接一个被淘汰、离开,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依旧坚持。“开始怀疑自己时,我就下楼走两圈,再回来练习。有过犹豫与疲惫,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过不了多久,她就要进入国家集训队进行训练,为2024年法国里昂世界技能大赛参赛名额努力。
作者:占悦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