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端午节,赛龙舟。| 视觉中国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主题为“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非遗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如今,非遗在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传播中华文明、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
说非遗、道非遗,然而,我们平日提及的非遗名词都是规范的吗?相同的非遗内容,在各地为何有不同叫法?非遗传承人能否作为专有名词流传?……关于非遗名词的遴选审定,引发关注。
所谓“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验名”。其实,非遗作为一个专业名词,最初源自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即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然而,在我国,非遗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体系,形成中国化的实践经验和特色做法,才能更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
今年2月,文旅部印发《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明确非遗名词审定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亟需早日编写出一部词条完备、释义准确的非遗名词工具书。
不久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审定委员会首次线下会议召开。文旅部非遗司司长王晨阳表示,要坚持“两个结合”,充分尊重人民大众在历史传承中凝聚的智慧,充分挖掘非遗的当代价值,用历史发展的眼光,审慎遴选非遗名词,助力展示中华历史文脉和文明标识。
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全国非遗名词委主任段勇强调,非遗名词遴选审定对构建非遗体系的“中国范式”,促进非遗学科建设的科学化、系统化、国际化及规范化具有重大意义。
不是“百科全书”而是“康熙字典”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出自唐代《艺文类聚》,历来被视作盘古神话出现的依据。
全国非遗名词委秘书长、上海大学教授黄景春介绍,从东汉到唐宋,盘古神话已在大江南北出现地方化讲述,并演化出多样的叙事形态。盘古“开天辟地”“垂死化身”,融入了中国固有的混沌、元气、阴阳、五行等宇宙创生观念,并与伏羲、女娲、烛阴等神话结合在一起。迄今,我国南方(如广东、广西、江西、湖南、贵州等地)仍存在广泛的盘古信仰,仅广西来宾就有上百座盘古庙。
在北方,河南泌阳县境内有磐石山,宋代改名盘古山。黄景春调研发现,早在明代,《泌阳县志》已改称盘古山,并沿用至今。2008年,民间文学盘古神话列入国家级非遗,盘古山景区成为旅游胜地。
“我们去调研,盘古山上还有盘古庙,庙里的守庙人、僧侣、香客会告诉我们,盘古山、盘古庙、盘古船、盘古井是怎么来的。”黄景春勾勒道,盘古庙有前殿观音殿、中殿大雄宝殿、后殿盘古殿。“他们一直说,到了盘古山,一定要拜盘古,否则白来。”旅游产业兴盛后,盘古庙边上还开发了一座盘古妹的庙,做成文化陈列馆,展示中原农耕文明。如此,盘古神话作为国家级非遗,在当地得到了不错的保护和传承。
▲河南泌阳,盘古山景区。| 资料照片
与国家级非遗分10大类相对应,全国非遗名词委现设11个分委员会,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民俗,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戏剧以及非遗理论。
民间文学分委会主任黄景春说,如今,他和温州大学教授黄涛、云南大学教授董秀团已经分工完毕。“我和黄涛做汉族民间文学,我主要做神话、传说、故事,黄涛做歌谣、史诗、叙事诗、语言,包括歇后语、格言等;董秀团主要负责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非遗名词审定,并非要编一部百科全书,而是出一本‘康熙字典’,可作工具书用。”
既然是“康熙字典”,非遗名词的释义就不能太长,20-50字最佳。民间文学中,很多神话都有详尽故事情节,比如:炎帝神农传说、女娲传说、仓颉传说等等。如何高度概括、又能准确诠释非遗名词,田野调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黄景春以西王母信俗举例。相传,汉武帝西出长安,到达泾川,祭拜西王母,求取长生不老药。传说可信吗?
泾川古称“泾州”,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第一重镇。安史之乱后,唐代诗人李商隐《安定城楼》中的安定城,即位于今天的泾川县以北。后世考古,唐代大云寺佛舍利、北周宝宁寺佛舍利、宋代龙兴寺佛舍利,以及泾河两岸512个石窟、5眼窟中石井组成的百里石窟长廊,愈发提升了泾川的历史地位。如今,泾川县除了有王母宫山,还有瑶池。“虽然瑶池只是个小土沟,但放在今天,仍有很多人相信西王母曾在此出现过,这就是非遗的影响力。”黄景春说。
合并同类项还是拆解单词
今年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公约》中,非遗包括五方面: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遗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在民俗分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看来,神灵纪念日与庙会都属于第四项。他举例道,北京妙峰山庙会,是古老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举办春香和秋香各一次,春香最盛。活动区域分娘娘庙和香道茶棚,庙会的主要活动都在山顶的娘娘庙内。
“每年妙峰山庙会,参与者众多,从山脚排到山顶。”萧放说,妙峰山庙会始于明朝中后期,清代香火最盛。《燕京岁时记》载:“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
香会分文会和武会。文会负责设点服务,如沿途的粥棚、茶棚、馒头棚等。武会负责表演,如高跷、秧歌、中幡等。香会进香是庙会最大亮点,一般分为三拨。第一拨是修道会、清道会等香会,提前一周进山工作,修理道路、打扫卫生。第二拨是庙内服务,如掸尘老会、献供会、糊棚会、鲜花会等,提前两三天进庙工作。第三拨是各种茶会、粥会,提前两天在香道沿线设点,给进香的香客免费舍茶舍粥舍馒头。
萧放认为,妙峰山庙会保留了华北地区民间吉祥文化。香会等民间组织传承了众多的民间艺术、体育竞技和手工艺的原生态,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香会活动充分体现了民众的自治能力和祈福禳灾、公议助善、谦和互助的精神。
▲北京门头沟,妙峰山景区。| 资料照片
还有,马仙信俗也是国家级非遗。马仙,俗名马七娘,因嫁不久夫亡,数十年间,婆媳相依为命,殷勤奉姑至终老。其孝感动天,传为佳话,殁后被祀为神。马仙孝行,被唐代书法家李阳冰、明初文学家刘伯温、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等撰文赞颂。
马仙信仰始于唐中叶,源自浙江景宁县,盛行于福建、浙江,其影响波及江西、广东、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信众2000多万人。后来,马仙信俗逐渐演变成民众祛病化厄、禳灾御患的保护神。在福建柘荣,每年农历七月,民众都会举行盛大的马仙迎送巡游仪俗,历时近20天,通过道教科仪、民间音乐、戏剧舞蹈、武术曲艺、民间灯会,展示“孝”文化、“境”文化、“灯”文化,表达祈福求雨保平安和五谷丰登的愿望。
萧放解释道,马仙信俗所倡导的孝德、和谐、健康、平安等理念,不仅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契合当今社会的道德教育,对弘扬传统文化、建构和谐社会有重要现实意义。这是非遗传承的意义所在。
“马仙信俗”收入非遗名词是单一词条,但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的仅“民间信俗”一项就涵盖了千童信子节、关公信俗、石浦—富岗如意信俗、汤和信俗、保生大帝信俗、陈靖姑信俗、西王母信俗等多个内容;第三批还有梅日更召信俗、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闽台送王船、嫘祖信俗、长洲太平清醮、鱼行醉龙节等等;第四批又添孝子祭、潮神祭祀、黄大仙信俗、澳门哪吒信俗等等。
“国家级非遗名录里,有合并同类项的情况。现在,非遗名词遴选审定,则需要明确种属概念。非遗名词尽量采用内涵定义,即种概念=种差+属。种差应反映出该名词代表的概念与相关概念间的本质区别特征,属应选择相邻接的上位概念。”黄景春和萧放一致表示,非遗名词要规范,需厘清一级名词和二级名词,避免混为一谈。
脱离原有场域应该如何诠释
非遗名词犹如砖块,没有砖块,非遗体系这座大厦就难以构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分委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吕韶钧表示,非遗传承超越百年,其沿袭变化、技艺传习、人才培养等等,都与非遗名词的规范化关系密切。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曾做过普查,传统体育项目有977个。目前,民间仍在口传身授的项目可能30个不到。”吕韶钧感慨,传统体育项目遗失、变异太多。以赛龙舟为例,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全国各地都有,不少地方还将赛龙舟发展成竞技体育,培养龙舟队,举办大型赛事。“传统体育项目与奥运理念结合,你不能说它不对,但如果是竞技体育,脱离了原有场域就不能算非遗。历史上的赛龙舟,主要是端午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有少数民族摔跤——蒙古族沙力搏尔式摔跤、满族二贵摔跤、彝族摔跤、维吾尔族且力西,均为非遗,但是加入现代自由摔跤规则的竞技赛,就完全不同了,讲究成王败寇。“因此,我们遴选审定非遗名词,须得搞清楚内涵和外延,以及当下变化。”吕韶钧强调。
▲云南石林,彝族摔跤。| 资料照片
全国非遗名词委首次线下会议提出,非遗名词定名要把握政治性原则,贯彻单义性、科学性和协调一致原则。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很多非遗名词会出现异名的情况,常见异名可以“全称”“简称”“又称”“俗称”“曾称”等呈现在注释栏。
吕韶钧指出,即便如此,非遗十大类里,也有交叉重叠的内容。比如,中医正骨疗法,囊括了上海石氏伤科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等等,与少林伤科相似。而少林伤科是少林功夫的重要组成,少林功夫属杂技与竞技,不同于中医正骨疗法属于传统医药。“现在,全国非遗名词委分11大类,大家还存在一个交叉与分工的问题。”
黄景春介绍,定名阶段,全国科技名词委将分别对各分支领域一审稿进行协调性检查(查重)以及科学家人名、地名等检查。审议后,形成《非遗名词(定名版)》(征求意见稿)。“我们的目标是3年完成《非遗名词(定名版)》,5年完成《非遗名词(释义版)》。”
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变化本身
传统舞蹈分委会主任、上海大学教授蓝凡指出,非遗名词释义十分复杂。以龙舞为例,囊括多地,仅长三角就有:浙江浦江板凳龙、长兴百叶龙、奉化布龙、兰溪断头龙、泰顺碇步龙、开化香火草龙、玉环坎门花龙、平阳鳌江划大龙,上海松江舞草龙、浦东绕龙灯,江苏溧水骆山大龙、金坛直溪巨龙,安徽绩溪手龙舞等。
舞蹈动作有限,那各自如何区分呢?答案是:各地编龙的技艺、材质以及龙舞用途。比如:开化香火草龙用于中秋节,将稻草扎成龙身,并插上密匝匝的香火。舞龙时,点燃全部香,草龙变成火龙。夜幕降临,烟雾缭绕,香气飘逸,龙腾云起,蔚为壮观。龙舞结束时,人们还要将草龙送入河流,意为龙归大海。松江舞草龙的目的是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九月十三日前往关帝庙会“求雨”。表演到“降雨”段式时,姑娘一边跳舞,一边将手中盆、桶之水泼向观众,称为“泼龙水”,泼到龙水即为吉利。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重庆铜梁龙舞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视觉中国
纵观五批2161项国家级非遗(其中,项目名录1557项,扩展名录604项),不少项目已经脱离了原有场所。蓝凡以上海港码头号子为例,码头工人众多时,码头号子在凝心聚力、加油鼓劲,传递码头工人精气神等作用显著。
时移世易,港口现在全是自动化、机械化运作,少有码头工人,那“码头号子”还要纳入非遗名词吗?蓝凡认为,凡是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都应纳入“名词审定”而记录在“册”,这是对历史与传统的珍重。
不过,黄景春对此回答:考虑到《非遗名词》是为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接轨,是不是每个项目都会成为词条,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以古渔雁民间故事为例。辽宁大洼县,有一群人,他们终年生活在辽河河口边,以捕捞鱼虾螃蟹为生。他们与耕种的农户不同,住的是小窝棚;与出海打渔的渔民也不同,很少乘船出海用网捕鱼。他们常年赶河滩、住河边,身上腥味重,被称为古渔雁。大家一起看戏,古渔雁会被草绳圈起来,不让乱跑。古渔雁很少与主流人群通婚,依靠族群内部繁衍。上世纪50年代,古渔雁的后代已经开始农耕稼穑,日渐融入主流,但至今仍有少数姓氏和村落被称为渔雁。“从古渔雁到渔雁,也是一种演进,古渔雁作为民间文学还是有收入的必要。”
吕韶钧也在思考,华佗五禽戏由安徽亳州申报,而功夫是跟着人走的。“散在各地的五禽戏,多多少少都会融入一些当地元素。所幸,五禽戏主要还是模仿五种动物。现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将五禽戏、太极拳等非遗项目作为高校选修课或者必修课。这种进学校的普及路径比工匠式的传承覆盖面更广,值得提倡。”
非遗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变化本身。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全国非遗名词委顾问刘魁立提出,需从非物质性、主体性、传承性、空间性、实践性、价值取向等六个视角审视非遗的保护传承。尤其,传承人是非遗对象存续的关键。
那么,传承人的名字要纳入非遗名词吗?大家一致表示,可在释义中点出开宗立派的“祖师爷”,无需单独拟成词条,以免3500个词条装不下。非遗是在人群、社区中体现、发展的,也要在人群、社区中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当代价值在于,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大家的幸福感。这也是非遗名词规范化工作的初衷。
作者:付鑫鑫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范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