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绿树鲜花成荫的工人新村“样板”,到如今“七十二家房客”的窘迫,郭老伯的半百人生都在宝山区张庙街道泗塘一村度过。
“张庙一条街”的昔日盛景不时在郭老伯眼前浮现。宽约50米的街面,曾摘下上海之冠。沿街闹猛的商铺,曾是小年轻的约会胜地。可时光荏苒,岁月磨砺下的老工人新村渐失光彩。煤卫合用、拥挤的过道、斑驳的外墙……逼仄生活放大了人际交往的摩擦冲突,即便性格温和如郭老伯,也难免会有情绪低落之时。
本以为余下的人生也要就此“混混过”,加速推进的旧改却给了郭老伯新的期待。不久前,泗塘一村四幢居民楼集体开工,这是今年2月该居民区启动旧改工作以来开工楼栋最多、惠及居民最多的一次。
两个“最”,受惠的不只是相关楼幢的居民,更给予了其他居民期待和信心。
攻下鸳鸯楼
开工仪式现场,一片红彤彤的喜悦氛围中,居民们依序交出老房的钥匙,也交付出对新生活的期盼。锣鼓喧天中,人群中的唐东阿姨难掩激动。这一天,她足足等待了15年。
时光回溯到2008年,唐阿姨所在的25号楼曾与周边楼栋一起启动改造签约。然而,由于该楼栋没能顺利达成100%的签约目标,旧改只能无奈搁浅。眼看着一墙之隔的楼栋签约、改造、入住,唐阿姨的内心五味杂陈。而从此,25号楼与毗邻楼栋,成了小区居民口口相传的“鸳鸯楼”。而住在鸳鸯楼内的居民,日日消化着心里的落差不忿,生活也多了不少愁苦。
唐阿姨的遭遇并非个案。自2002年起,泗塘一村便启动旧改工作。然而,因签约率、资金等重重因素,每年的旧改“进度条”十分有限。看着零星楼幢推进旧改,老百姓掰着手指头数着,“究竟哪天才能轮到自己家”。
多年积攒下的“硬骨头”该如何销项?为加快推进签约、开工,今年以来,张庙街道在区层面“两旧一村”改造工作专班的带领下,街道层面主要领导牵头成立旧住房成套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抽调街道和社区骨干力量,重点配置6个签约专项工作组,攻坚虎林、新桥、泗塘居民区剩余未改造项目。
被搁置了15年的鸳鸯楼,正是在此契机下被攻下的。
为做好调研排摸,工作组细化“一户一表一档”,利用“群众工作八法”做深做细居民工作,争取居民们的支持配合。
回忆攻坚过程,泗塘一村泗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许驰直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家庭因蛋糕分不匀,有老人因年纪大不希望搬离熟悉的环境,还有人对改造方案不满意……
“不能无限制满足不合理诉求,也要适当考虑居民的需要。”推进中,许驰与同事们曾为老人租房反复奔忙。最终,好不容易在本小区挖出了一处位于一楼的房源,并与房东谈妥了优惠价。解决后顾之忧的老人,很快便签了字。
在许驰看来,旧改推进中要实现相对公平,关键是将工作做细致、做到位,老百姓心里自有杆秤。
续写邻里情
逼仄的空间、拥挤的生活,也让“心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清晨洗漱、买菜、做饭,这是不少退休老人的惬意生活。可对老郭来说,这样的时间表却被迫安排上大量的等待时间。
虽然他习惯早起,却总愿意更多为楼内租房的小年轻考虑。“他们上班时间比较赶怕迟到,我可以慢慢来。”在煤卫合用的泗塘一村,清晨的早高峰总是格外拥挤。有时,实在等不及的郭老伯会选择干脆去楼外解决。拿上水杯、牙刷、牙膏,直接在楼道口洗漱起来。
可即便老郭如此退让,也阻止不了邻里的摩擦矛盾。在堆满杂物、仅容一人穿行的过道,迎面撞上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
“拥有独立私密的煤卫空间”,成了家家念叨许久的事。随着旧改推进,这些心愿终于得以落地。
可想象美好,推进中依然遭遇了不少麻烦事。张庙街道新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高超,就曾破解过一个“老大难”。
与人们设想中的统一房屋结构不同,经年累月下,老工人新村堪称“一户一格局”。楼上想要设置卫生间的区域,楼下很可能用作客厅。而排污管道通常采取直上直下的方式。这意味着,势必有一方要让步。
对于小巷总理来说,协调两方诉求可谓吃力不讨好。就在事情陷入僵局时,高超带着设计师、施工方亲自上门,召开了一次现场会,看看是否能有折衷方案。最终,在反复研究细节后,大家商定,在不影响整体设计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对居民家庭的影响。比如,使用口径较小的排污管道,将污水管道等设施入墙,并增添隔音设施。
看到最新方案的楼下居民,最终顺利被说服。本以为要剑拔弩张的邻里关系,也就此缓和了下来。“为了大家,也为了你们的用心。”居民们这样说道。
作者:王嘉旖
图片:宝山区融媒体
编辑:苏展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