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22年11月,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花开海上”生态园五彩斑斓、秋意正浓。
金山区朱泾镇党委供图初夏时节,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花开海上”生态园内,一株株虞美人花开成海、随风摇曳,一条条河道纵横交错、流水潺潺,一位位游客穿梭花海、笑逐颜开……2月赏梅,3月观樱,初夏满天星,金秋向日葵、地肤,冬初“霜叶红于二月花”,凭借月月有花、季季有景的独特魅力和绚烂花海的超高“颜值”,“花开海上”生态园已成为沪上市民纷至沓来的上海“后花园”、八方游客慕名而来的网红“打卡地”。
很难想象,待泾村八九年前还是个几乎没有产业、环境脏乱的穷村。“穷则思变啊,我们也想过上水美岸清、物阜民丰的好日子哩。”回首发展历程,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感慨良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因村制宜,精准施策,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我们找到了以乡村游带动三产融合发展这条正确的路子。”短短几年,待泾村便从一个灰头土脸的“边缘村”,脱胎换骨成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以及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成为上海市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鲜活样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14年,按照朱泾镇的新农村发展规划,在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前提下,待泾村对600亩林地进行整体开发,集中打造融合科普、展示、观赏游览于一体的赏花主题公园——“花开海上”生态园。随着乡村游、生态游的兴起,“花开海上”生态园以其漫漫花海、浓浓诗意,很快成为市民“微旅游”、亲子研学、企业团建的优选目的地。
步稳蹄疾,顺势而上。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2020年,朱泾镇积极探索以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形式,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经营,由镇集体、村集体、社会资本共同成立运营公司,三方互利共赢。2021年,继续以花为媒,正式启动“上海南郊花海·芳香小镇”建设,提升土地利用效能、做优“芳香”产业经济、打造特色民宿集群,着力推进设计、芳香、文旅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不光要有‘面子’,更得有‘里子’,关键要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待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雷辉说。近年来,依托“花开海上”项目优势,待泾村将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与增进民生福祉紧密结合,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解决就业和收入两大难题。生态园区门票收入的10%和园区停车收费的全部收益以及土地作价入股的保底收入归村集体,村民有了分红的股金;农用地流转费以及农民自有房屋经知名酒店装修后做民宿,村民有了租金;生态园招工优先录用当地村民,村民有了薪金;园区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村民有了现金;再加上镇上的养老保障金,待泾村村民成了名副其实的“五金”农民。
“五金”加在一起能有多少?待泾村秀泾4组60多岁的黄老伯夫妇算起了账:“我两人每月养老保障金各自2000多元,生态园打工每月各自领2000多元,自留田种的菜一年卖近10000元,房子出租做民宿租金近40000元,土地流转金5000多元,一年下来收入15万元没问题。这比以前啊,增长了差不多3倍。”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我们的幸福像花儿一样”。
农民生活的日益富裕富足,也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区、镇持续加大乡村环境治理投入,待泾村建成了统一标准的基础设施和菜园、花园、绿地,乡村颜值与宜居品质同步提升。就拿垃圾分类来说,村里实行“桶长制”和“值日法”,“桶长”要负责监督垃圾桶的干湿垃圾分离分类,轮到“值日”的村民,负责清理清运垃圾、巡查安全隐患,垃圾分类做得好的村民,年底可以获得奖励。待泾村也变成了大花园。
“乡村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一条古巷、一塘清水、几棵古树、几间老屋或是一段传说,往往就是记录着乡风乡韵乡愁的独特符号。”朱泾镇党委书记夏红梅有感而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没有大拆大建,既让本土村民住在花海里,还非常注重挖掘和保护这些生动鲜活的乡村符号元素。”待泾村编制了村庄发展远景规划,谋划推动从“种风景”、“种品牌”、“种产业”再到“种文化”。在持续推进“美容工程”的同时,加速传统文化工程落地,积极挖掘本村历史文化底蕴,建立村史馆。在村域内成立了花灯制作孵化基地等,传承非遗文化、传统文化,厚植乡土文化,涵养人文之美。梳理、发掘村内历史文化景点,努力从更深层次走好农旅并重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待泾村立足当地实际,提升土地利用效能,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挖掘江南水乡文化资源,生动实践着“土特产”三个字的深刻内涵。待泾村的村民们享受着“五金”收入,生活在美丽乡村,守护着美丽乡愁,他们的幸福像花儿一样。
编辑:薄小波
责任编辑:戎兵
转载:《求是》2023/10
作者:《求是》杂志记者 刘振峰 周璐铭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