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2022年,上海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经济中心城市首位。其中,民营经济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促进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建设更友好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上海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在即,将进一步提振发展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即日起,本报推出“迈向高质量发展·上海民企转型记”系列报道,聚焦一批身处传统行业却始终坚持创新的上海民企,从他们转型突破的生动故事中,探寻民企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升级密码。
▲左图:在市中心的万禾都市农场餐厅。右图: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崇明区中兴镇的有机农场。制图:张继 (均受访方供图)
崇明区中兴镇,上海万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有机农场总在发生着新鲜事儿:白山羊的扩繁场用上了羊脸识别智慧养殖系统,可以实现母羊分娩过程中的体温自动预警;采取精准控制水肥用量、把秸秆粉碎还田等方法种植零碳蔬菜,让市民在买菜、吃菜的同时为“碳中和”作出贡献……
让农业如此“潮”起来的背后,是万禾在转型升级之路上的坚持。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黄震向记者坦言:“对于农业领域的创业企业来说,上海拥有规模大又相当成熟的消费市场,但土地、人力等成本都不低,必须要在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上下功夫。”如今,这家龙头企业正在农业现代化的路上加速探索步伐,借助数字化、智慧化技术打通全产业链,努力实现高品质生产、高科技装备、高水平经营、高值化利用、高效益产出。
高附加值,打通“有机”关卡
1983年出生的黄震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业,下定决心投身农业创业之前,从小在市中心长大的他甚至连一些蔬菜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几乎每个初识黄震的人都忍不住问他:怎么突然转行跑到崇明岛种地去了?他给出的回答是第一份工作带给他的判断:“在从事金融投资的过程中,我发现农业其实是一个被低估的价值洼地,而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也是机遇所在。我想80后就是要扛起责任和担当,为中国从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尽一份力。”
于是,这个门外汉一切从零开始。2008年,黄震选择在中兴镇承包了300亩土地,准备种植具有高附加值的有机蔬菜。但万万没想到,创业的第一步差点就让他陷入绝望:由于土壤重度盐碱化,原本就需要较高生长条件的有机蔬菜面临绝收的危机,“撒下去七八遍种子,就是什么都种不出来”。
在崇明区相关部门的牵线搭桥下,黄震多次前往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向专家请教,还聘请技术员到现场指导。“政府部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扶了一把。”黄震回忆说,“我们尝试着把盐碱地深耕后,利用淡水反复过滤。翻一遍地,浇一遍淡水,然后再上一层有机肥……”两年修复土地、一年试种,经过整整三年转换期,土地终于达到种植有机蔬菜的标准。
第一茬蔬菜丰收后,黄震把它们送到专业检测机构,180项指标检测下来,一举获得国家有机认证。“在万禾成长的过程中,崇明区、市农委提供了非常专业化的服务,从田间技术、大棚补贴到产品销售,他们事无巨细,全程跟踪服务。”黄震的有机农场先后又拿到了欧盟、日本、美国等地的权威有机蔬菜认证,跃升为国内有机蔬菜这一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化羊场
在万禾有机农场,以前靠人工,4名熟练工人一小时只能完成500个秧盘的播种,而现在机械化育苗已经让种植效率大大提高,进盘、下料、压穴、覆土等流程全部自动完成,同样时间能轻松播种完2000个秧盘。
与此同时,整个农场还采用一套智能化管理系统,不仅能展示农产品种植计划、农产品实时产量、采后库存等信息,会员客户也能借此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只要扫描对应二维码,便能获取相应产品的详细信息,每棵菜是什么时候种的、谁种的、谁采摘的、谁包装的、谁配送的,都能查到。
在黄震眼中,数字化转型是上海农业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智慧农业、数字化农业会把原本的价值洼地逐步升级为技术高地。而朝着这个方向,最近几年,万禾正在开发全国首例羊脸识别智慧养殖系统。
“现在,这套智慧养殖系统已经在羊的分娩场景下落地应用。一旦摄像头识别监测发现,羊在分娩时体温异常,出现难产情况,系统会自动把预警信息发到兽医的手机上。”黄震还透露,正在抓紧技术开发,今后会在这里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无人羊场。
从田间到餐桌,打通产业链
等到今年国庆黄金周假期,中兴镇将开出万禾的第一家羊文化餐饮综合体,不仅可以提供崇明当地时令食材,也会有丰富的农场活动、传统文化体验,消费者还能把具有崇明特色的预制菜带回家。
几经摸索,黄震梳理出万禾的三大农场商业模式,基于崇明岛3000亩土地的郊野农场、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的线上农场和基于农业新零售的都市农场,希望借助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方式,把优质的农产品推向更大市场,逐步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整条产业链。
“我们之前就在市中心的商场里开出了万禾都市农场餐厅,通过各种体验式的消费场景来持续为农场引流,而中兴镇的这个综合体会是一次全新尝试。”黄震兴奋地告诉记者,“地方已经找好了,现在正在准备设计和装修,今后会根据每个季节的特点,打造不同的餐饮主题,把崇明的美食、文化、旅游等元素全部串联起来。”
通过十多年坚持创新,颠覆传统农业的模式,万禾已成长为崇明区农业龙头企业,还被评为农业产业化上海市龙头企业和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如今,黄震正在带领团队用低碳养殖、负碳种植、新能源赋能,打造一个“碳中和”示范农场,让地产的零碳、负碳有机蔬菜覆盖更多沪上消费群体。
脚踩泥土、内心充实,黄震说,上海广阔的市场空间、良好的营商环境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施展身手的大舞台,希望自己的创业经历,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于农业,“让他们看到,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很有未来”。
————————————————————————————————————————————————————————
两代匠人初心,四十载专注打造一口好锅 | “迈向高质量发展·上海民企转型记”之二
酡红、黛蓝、荼白,中国传统色彩为锅具增添高颜值;少用油无涂层的“锤纹内壁”可实现物理不粘、保障健康安全;“内圆外平”的专利设计有效防止锅具倾斜,烹饪过程更安全……高颜值与高质量并存,与欧美知名品牌出自同一条产线,价格却仅有国外大牌的五分之一,刚上市就成为热销产品。
四十多年来,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专注于小小一口锅,从崇明岛上一家村办不锈钢代工企业起步,到如今自主品牌“喜时”锅具被评为上海名牌、上海市著名商标以及上海首发经济引领性本土品牌,见证了一段民营企业转型发展史。回望冠华发展历程,两代创业者黄勇、黄华峰说,“创新”一词贯穿始终,而精益求精的匠人初心是冠华培育自主品牌、全面转型升级的底气。
颜值与实力并存,“爆款锅”注重细节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一口好锅是每个家庭的刚需。倒入几滴油,摇晃均匀,再打入一颗鸡蛋,不出几分钟,一盘圆润的煎鸡蛋带着烟火气出锅。这是冠华自主品牌“喜时”专门针对中式明火烹饪推出的“拾色”系列锅具,中式传统色彩外形好看,内里则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实现无涂层不易粘、耐磨耐刮、轻油健康,“拾色”系列一上市就成为网红爆款,引得年轻人纷纷“种草”。
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华峰表示,“拾色”系列还融入更多人性化细节,比如:两层复合钢材质能让翻炒无压力,榉木材质手柄能在防烫的同时更具舒适性,研发团队还加高煮锅锅边,并使用防溢性锅盖,能有效防止汤汁溢出。
“喜时”诞生于2009年,彼时,作为欧洲顶级厨具品牌代工厂的冠华尝试转型自主高端产品研发。抓住国潮风起、直播带货等机遇,“喜时”接连推出能炒钢钉的耐磨炒锅、锁鲜煎锅等,契合国内消费者使用习惯,受到广泛欢迎。
黄华峰表示,“喜时”每件产品都经过13道工艺精心制作,多项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喜时”锅具还登上“雪龙2号”南极考察船,参加中国第38次科考任务,为科研人员提供后勤保障。
转型升级,让全球共享烹饪喜悦时刻
置于历史坐标中,创立于1979年的冠华,用四十余载时光书写了一部锅具民企的奋斗史。冠华总经理黄勇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带领两代冠华人,秉承垦拓精神打造一口好锅。
1979年,冠华前身的崇明新村乡新洲综合厂成立,主要承接不锈钢制品企业技术含量较低的抛光业务。1984年,黄勇掌舵该厂,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塑料制品、五金配件等代客加工业务。1989年,新洲村投入185万元成立上海环洲不锈钢制品厂,拥有了自主生产不锈钢产品的能力,这家农村小厂还挣起外汇,开始代工外贸不锈钢锅具。
2000年初,外贸出口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为了不让300多名工人下岗,黄勇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上海冠华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带领员工摸着石头过河。上阵父子兵,黄勇在企业抓生产的时候,儿子黄华峰开始跑业务。公司创立第一年,销售额就超千万元,利润达到100多万元。
如今,冠华拥有年产1500万只中高端锅具的能力,是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不锈钢炊具生产基地,为众多国际知名厨具品牌的锅具产品代工生产,出口额居同行业前列。而两代冠华人打造的一口好锅,已让全球享受烹饪的喜悦时刻。
面向未来,黄华峰介绍,冠华将继续坚持内销外销两翼齐飞的经营发展模式。在生产制造方面,重点投入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培养领域,提升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储备和应用能力。还将不断拓展海外新市场,突破原有欧洲主力市场和长期合作相对单一的业务格局,并积极研发创新品类。
“好米配好锅”,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不止打造一口好锅,冠华也将匠人初心落实到企业现代化转型的方方面面。
以“好米配好锅”助力乡村振兴,冠华立足“稻米之乡”崇明区新村乡,为当地优质稻米特别研制稻香锅巴锅,煮出的米饭让崇明人吃出了记忆深处的淳朴味道。黄勇揭秘道:“锅巴锅以双层不锈钢夹超导热铝板制成,锅壁厚度达4毫米,厚度是普通不锈钢锅壁的6倍,煮饭只需15到20分钟,它还是一款节能炊具,相比普通电饭煲节电近37%,煮出的米饭不易粘底,还能做出崇明传统农家土灶锅巴。”
“好米配好锅”的产业合作模式也为冠华打开了文化品牌建设和工业旅游的新模式。在新村稻米文化中心,游客可以品尝到稻香锅巴锅烹煮的新村大米。由冠华开发打造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喜时尚工业旅游景区”已然成为崇明区的文旅新地标。在这里,先进的锅具智能制造自动化流水线一览无余,整个车间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游客可以近距离围观一口好锅的诞生和制造工艺,也可以在开放式厨房里体验喜时产品的烹饪乐趣,并用亲民价格带回国际一流品质的锅具。
在冠华,企业发展始终与党的建设同频共振。今年1月,“上海冠华·守正创新馆”开馆,这是崇明区首家“两新”组织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阵地。冠华还开设了特色区域党群服务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包括初心厅、使命馆、奋斗廊、红色书吧、大师创新工作室等,成为党建红色力量转化为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
熊猫机械:精准研判超前谋布,攻克更多“不可能”|“迈向高质量发展·上海民企转型记”之三
企业成长中,掌舵人的方向感至关重要,如若没有精准捕捉风向、踩准时代鼓点,曾经的优势便可能不复存在。
世纪之交,当不少企业忙着铺摊子时,池学聪带领的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却有意放缓脚步。企业甚至明文规定:不是专利产品就不做。彼时,大多数企业仍属于跟随创新阶段。这条规定也遭遇了企业内部员工的不解:“研发投入再多,成果很可能被竞争对手抄袭,这样的坚持还有意义吗?”
但反对声再多,老池坚持己见。“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修课。”在他看来,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抓住风口把握趋势,才能在浪潮来临时不被击溃,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能清晰显示水流清浊度,失误率仅为千分之一……熊猫机械自主研发的智慧水务新品即将量产。这一能直接装入供水管网的创新产品,研发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五分之一。
新产品成为企业创新的一个缩影。从单枪匹马到拥有千余名员工,从自己研发到建立高水平研究团队,从生产汽车清洗机到建立智慧水务全产业链,熊猫机械在一次次转型中练就一身创新真功夫。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当下,它又确立了一个新目标——“313”数字工厂,即每亩地产值3000万元、人均产值1000万元、每亩上缴税收300万元。
预判风向:源于对社会需求的精准洞察
梳理熊猫机械的发展历程,令人惊讶的是,它似乎总能精确预判风向,在趋势来临之前不慌不忙地提前谋布。
创新路上,每一步都考验着企业经营者的定力与魄力。熊猫机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之前,便立下了创新产品为根的企业理念;在水资源、能源节约集约硬约束之前,已早早筹谋研发节能产品;在工业4.0概念风靡之前,不仅实现了水务设备的远程监控,更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
精确预测行业发展,源于对社会需求的精准洞察。池学聪说,“如果你在一个行业或领域足够深耕,你总能或多或少捕捉到风向。”
在他人看来,运筹帷幄的池学聪,心中也有自己的焦灼。“几乎没有哪一刻是完全放松的,时时都有危机感。”俗话说,船小好调头,但反过来则意味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难免会面临创新的掣肘。
作为一家拥有约3000名员工、年销售额数十亿元的民营企业,当下的每步创新都需要慎之又慎。一旦方向偏离主航道,企业将面临难以挽回的损失。
虽然起步谨慎,但池学聪一旦认定了方向,便会不遗余力地全情投入。每年,熊猫机械都会向研发环节投入约3亿元,几乎都是“九死一生”的创新试验。但池学聪笃信,企业想创新成功就要有定力,不仅能够宽容失败,更要有甘坐冷板凳的觉悟。
走出舒适圈:发现瓶颈就要迎难而上
池学聪为何对创新如此坚持?他摆摆手道:“可能我这个人很执拗。”
执著创新的老池,从不惧怕走出舒适圈。不久前,他跨界进入新领域——无机膜,这一高性能膜材料对于市政污水处理至关重要。但在当前,受限于成本等多重因素,企业大多使用有机膜。熊猫机械将智慧水务核心部件的材料替换成陶瓷膜,性能稳定,但不足之处是价格过高。
一旦发现瓶颈就要迎难而上,老池的身上依旧有温州企业家敢闯敢拼的印记。他期待,将这款新材料的价格降至与有机膜持平。
“经历了创新淬炼,企业就能脱胎换骨,发展也将更上层楼。”老池透露,眼下,熊猫机械正瞄准超声水表领域持续创新。相较于传统机械水表,超声水表抗冻性强、污染少,还能精准分析用户的用水习惯,也更符合未来直饮水表的发展趋势。被纳入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后,熊猫机械顺利“孵”出国内首个量程比R1000的超声水表,并迅速投入批量生产。
下一步,池学聪信心满满:将瞄准行业空白,攻克更多“不可能”!
————————————————————————————————————————————————————————
九高节能:主打产品不断迭代,新机逐个冒出来 | “迈向高质量发展·上海民企转型记”之四
为苹果手机增添“土豪金”“玫瑰红”“苍岭绿”等色彩的智能生产线、把LED灯的节能效果放大到极限的智控方案、远销多个国家的加油站油气回收设备……这些看似关系不大的产品,有着共同的“出品方”——上海九高节能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而它的前身是一家传统工厂。
“企业想长远发展,需要一直寻求突破”,接手九高节能后,80后尹庆带着企业开始了一连串突围,传统制造业就此诞出更多可能。仅用一年时间,企业年销售额就从2000余万元翻升至6000余万元,且逐年翻倍,销售额在2021年达1.2亿元。
是什么点燃了这家传统工厂的高质量发展引擎?九高节能主打产品的三次更换里,藏着答案。
从实体工厂到“云工厂”
作为传统企业,九高节能早有变革的想法,灯光照明的主业之外,企业开始尝试依靠制造优势转型为工业4.0生产线的提供商。苹果手机从第五代开始,为外壳着色的生产线就出自这家企业。尹庆接手后,为企业订制智能产线,成了主打产品。除手机外壳的阳极氧化产线,徕卡的医疗器械产线、ABB的机器人制造产线等也都有九高节能的身影。
把实体工厂改为“云工厂”,是尹庆接下来的解题方法——将产品流程拆分,分别找大型工厂接力组装,通过“云工厂”,九高节能打开了传统工厂的物理藩篱,将生产制造的中心由企业转为产业链。
“选择多家不同合作伙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可以从合作伙伴那里得到更加专业的技术支持”。目前,九高节能正在做的油气回收设备就是例子,因为设备对制冷系统的极高要求已超出公司的技术范畴,尹庆找到业内专攻制冷的企业共同研发。
正是巧借“合伙人计划”,九高节能联合更多技术领域的大咖,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云工厂”生产环节看似增多了,生产成本却降低了。尹庆算过一笔账:在上海,一个百人生产线,需要几千平方米的车间,无论是人力还是用地,成本远大于“云工厂”。而随着部分制造环节迁出,原有厂房腾了出来,尹庆一箭双雕,按照九高节能目前的发展方向吸引企业入驻。老灯具厂区变成了新产业园区,入驻了约50家人工智能、机器人生产相关企业,园区年税收实现1.2亿元。
从非标产线供应商到能源管理服务商
九高节能成了许多大型企业的工业4.0设备解决方案供应商,在业内很有名气。尹庆再次想突围:这些产线都是企业订制的,也就是“非标”,意味着产品无法做到规模化经营,这并不符合制造业的发展逻辑。
“要继续变革”,于是他思考推出可复制、标准化的产品,目光落在了公司曾经的优势产品——灯光照明上。
根据相关要求,地下车库必须24小时亮灯,为了将车库照明能耗降至最低,九高节能拿出了做软件的强项,通过在车库加装传感器,用软件控制照明的亮度和开关时间,将LED灯的节能做到极限。“有人有车时,照明自动打开,没有时照明面积只亮10%,既符合要求,又能在原有基础上再节能50%。”目前这套系统已经应用于虹桥机场停车场。九高节能还因此于去年获评松江区节能减排先进单位。
当节能照明成为主打产品后,尹庆又开始思考下一个“主打”。
在给一台单机设备做数据化升级时,他发现了符合九高节能发展方向的全新赛道:加油站的三次油气回收。
“我们的设备可将98%甚至99%以上的油气捕捉回收到油罐中去。按每吨汽油1万元来算,一年可为5000吨大体量加油站节省15万到30万元。目前国内约有18万个标准加油站,就算每个加油站一年节约10万元,一年下来也能有180亿元的节能收益”,这样的庞大的市场容量,同时又可以为国家的双碳目标作贡献,尹庆觉得,油气回收设备大有可为。
从最开始的单机设备到目前推向市场的能源管理服务,九高节能的油气回收业务同样经历了1.0版到3.0版的变革。
“在油气回收行业,当时已有外资企业进入这个领域,以销售耗材的模式营利”,尹庆说,九高节能的第一代产品走的也是卖耗材的传统路径,“但这样无法打开市场,早晚会被替代”。于是,油气回收设备开始技术变革——让设备不再产生耗材。“油气回收通常用的是碳吸附、膜分离技术,碳膜价格高且每半年就要更新。我们通过急速降温实现油气分离,这样一来我们的设备可保证10年内不需要更换任何耗材。”
不靠耗材,如何营利?尹庆的答案是,靠数据。九高节能对油气回收设备进行了智能化升级,使得设备在加油站的运行数据实时可观。“因为增加了这些技术,商业模式也随之改变,实现了从2.0版到3.0版的变革”,在尹庆看来,设备租赁+能源管理的商业模式是可持续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怎么跑得比别人快,当别人来仿效时,说明我们已经是领跑者了。”他透露,目前,作为九高节能的核心业务,油气回收板块计划在科创板上市。
作者:唐玮婕、周渊、王嘉旖、刘力源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