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2023年度“生境课堂”第一课在上海市娄山中学正式开讲,引发几十万市民观看后,长宁区生态环境局持续拓展“生境+”沉浸式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特邀上海市娄山中学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老师们,在愚园路为孩子们上一节语文+科学的跨界生境课程。
王荣(左)和徐珊珊(右)带孩子们观察悬铃木
在马路上开设的语文+科学课应该怎么上呢?区生态环境局与语文高级教师王荣、上海自然博物馆“网红专家”徐珊珊博士下了不少功夫,多方联手为孩子们在愚园路上呈现了一节别开生面、独具一格的课程,让他们从认识自然、体验自然、热爱自然做起,领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并付诸具体行动。
眼下正是梧桐飞絮季,长宁区的新华路、愚园路等马路又是悬铃木的景观道。区生态环境局日前发布的“季候令”(点击可打开相应链接),其内容正是悬铃木的相关知识,王荣与徐珊珊结合“季候令”的相关内容,带着学生们来到愚园路观察描写“悬铃木的飞絮季”这一特定的时令景象。
为了与语文教学结合得更紧密,这节课结合了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写作“学会观察生活”,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着重在室外观察,第二课时侧重于阅读写作。
第一节课,孩子们在愚园路上观察悬铃木时非常兴奋,不少孩子表示这是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上海街头最常见的“法国梧桐”,也是第一次用手触摸树干、树叶和果实。
孩子们在第一次观察之后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只有叶子没有花?梧桐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毛球?这是梧桐树,老师却说这些树叫悬铃木,为什么名字不一样?这种树为什么叫法国梧桐,难道还有中国梧桐吗?既然漫天飞絮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那为什么人们还是选择种植它?……
面对孩子们的问题,徐珊珊用生动又易懂的语言为孩子们一一答疑解惑。
在了解了专业的知识之后,王荣请孩子们进行第二次观察,让他们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从不同角度细心观察悬铃木,细腻感知,然后及时地记录在导学卡的表格里。
在孩子们交流了观察所得之后,王荣请孩子们进行第三次观察,着重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那一点,再仔细观察,并为课后完成作文片段做好准备。
第二天,孩子们交上来的作文片段让王荣惊喜不已,有人将对“毛毛球”的喜爱诉诸笔端:“悬铃木的果实大多是两个串在一起的,很像倒挂的小圆铃铛,特别可爱,果实是棕色的,外壳硬硬的,里面却全是毛绒绒的絮毛,牵着自己的种子,准备与它一起开启一场未知的冒险……”有人把对树干的观察呈现出来:“树干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树皮脱落的痕迹,树皮呈一种令人愉快的蓝灰色,宛若阴天时天空的颜色一般,我忍不住伸手摸摸树身,发现它远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粗糙扎手,甚至可以说,摸起来很舒服,手感和牛皮纸差不多。”还有人这样描写树叶:“悬铃木的树叶呈掌状,就像一双双小手,对着所有路过的人打招呼。轻轻触摸树叶表面,我发现上面有许许多多的小绒毛,非常柔软……”每个孩子都写出了自己独有的体验,每个孩子也都收获了自己的“惊喜+”。
“在第二课时的课堂上,在品读了名家的经典美文以后,孩子们的表现更让人惊喜。”王荣开心地介绍道,“他们笔下的文字更加优美灵动,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饱含他对于济南这座城市的深情,而孩子们笔下‘悬铃木的飞絮季’也抒发了他们对于上海的热爱!”
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会长、市北中学校长陈军这样评价:“这样开放的语文课非常棒!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同时有科学知识的讲解,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与单元课文相结合,教学很见实效,这样的语文课有一定的探索精神。”
“2023年,长宁区生态环境局与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联合推出‘季候令’专栏,以四季更迭中的动物和植物为内容,形成‘身边的多样生物’系列科普推文,让公众感受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价值,达到传播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倡导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目的。现在我们将专栏内容与语文学科相结合,进一步拓展‘生境课堂’的形式,带领孩子们去观察和探索自然的神奇,在他们心中埋下‘种子’,让他们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城市、热爱祖国,长大后积极参与美丽家园的建设。”区生态环境局法制科科长张婧介绍道,“未来,这样的‘生境+’课程还将继续开展,让孩子们对长宁的各类生境有更多的了解和体验”。
你也想感受长宁“生境+”课程带来的“惊喜+”吗?本次课程以及后续的长宁特色生境文化课程,都将通过长宁教育数字基座与大家分享。
编辑:陈晨
责任编辑:王蔚
来源:上海长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