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滨江民生码头,“非有意创造的纪念物”八万吨筒仓正焕发全新活力。通过整体改造,粮仓转型为展场和艺术空间,还外挂一组自动扶梯,市民游客乘此“登顶”就能鸟瞰黄浦江美景。这一工业遗产的“改头换面”还不止于此,未来还将结合艺术博物馆进行旅游、商务办公等多领域开发,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化场所。
工业文化不再拘泥于破旧衰落的小空间,循环利用成为城市最有活力的地方,诸如此类的活化应用在上海还有很多。在今天举行的“‘一江一河’城市创新论坛——城市更新与工业遗产的活化利用”论坛上,专家学者与企业家们纷纷表示:通过“挖存量”盘活现有工业遗产,延续城市典雅,再加上“拓增量”,让各类活动载体形成联动效应,才能推动城市延续持久生命力与高质量发展。
挖存量:盘活现有工业遗产
每逢风和日丽,苏州河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成为市民游客不想错过的地方。园内的梦清馆曾是原上海啤酒厂建筑灌装楼和酿造楼,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亲水展示平台。
“老厂房该如何诗情画意?”曾参与设计改造的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国际)研究院院长伍江回忆,团队在设计过程中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并大量铺陈绿色植被、改善周边环境,最终呈现出“文化融入绿化、绿化包容文化”的效果,后来这成为上海许多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范本”。
适应性再利用,这是伍江眼中的“秘诀”。他认为,工业遗产要通过改造,与市民游客的需求相符合,又要为其搭配适应于周围空间的新功能。比如,针对杨浦滨江这样的大型城市功能区,可将大型工业基地改造成城市核心功能中心,从而成为引领中国乃至世界的新潮流;还可以在有效利用工业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创造出全新的中央活力区,比如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厂房“华丽转身”成为杨浦时尚中心;更多的是单体建筑的改造,徐汇滨江油罐、1933老场坊等等。
超大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城市更新就是其进行的“代谢”活动。杨浦区滨江办常务副主任、上海杨浦滨江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官远发介绍,目前杨浦滨江正在进行着保护性开发利用,尤其是杨浦大桥组团与杨树浦发电厂组团,这些厂房未来将变成会议中心、展览中心、艺术中心等。
拓增量:给公共空间做“加法”
“全人群参与”,才能让公共空间翻新更具热力值。坐落日本横滨湾畔的优衣库公园,正以特别的方式吸引着日本顾客驻足。三层楼的外面由倾斜墙面连接,并铺设攀岩区、滑梯等娱乐设施,许多顾客在外围就能玩个起劲。更不用说室内诸多儿童友好设施,让这家店铺实现了“逆势上扬”。
“公园+商区”的理念,正来自于日本著名品牌设计大师、上海汉瀛文化特约首席设计师佐藤可士和,他认为就是应该通过区域“叠加整合”,达到复合型公共空间的效果。
AECOM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战略与发展负责人刘泓志也认为,城市更新的目的,就是把城市空间生产利益持续做大、重新适配的过程,公共空间正是城市核心载体。
刘泓志团队两年前提出过一个设计:打造“杨浦科创生活圈”,尤其是培育创智环发展三生融合的空间品牌,培育亲水长廊与休闲绿带,并结合打造“数字公园”。“为企业提供展示科技成果和生态的空间,与481实体公园形成联动,就能够实现将碎片化的公共空间串联的目的。”
城市空间更新,还离不开未雨绸缪的安全预警。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菅匡彦表示,企业正在探索建设现代化、智能化的风险管理综合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供风险监控。“城市风险管理体系更加可视化、智能化,才能使得城市更新更加快速有效。”
作者:占悦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