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峰,形成于这一时期的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今天, 2022年杭州文史论坛暨“两宋社会 文化之韵”学术研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杭州开幕,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河南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和有关部门的70余位文史领域专家学者齐聚杭城,深入探讨宋韵文化及杭城之间的文化根脉。
杭州从北宋“东南第一州”到南宋行都,杭州的城市建设、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思想文化、内外交通都发生了质的跃升,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性大都市。开幕式上,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教授陆敏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晖达、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邱靖嘉分别作了“仪式与政治:徽宗皇帝的葬礼”“两宋陵寝制度的传承与变革”“崇礼太子城遗址与金泰和宫兴废考”等主题发言。
古城绍兴越城区富盛镇境内,会稽山脉北麓,一处群山合抱的盆地,距今八九百年前,这里是南宋皇朝最为神圣、至高无上的区域之一,最多时有7个皇帝埋葬于此,但是后人又习称其为宋六陵。“北宋时期依照‘五音姓利’堪舆原则,选择有利于赵氏皇族的方位和山形地势,这一建陵方式在南宋攒宫的选址营建中,不得不进行变通以适应绍兴的地理环境。至宁宗永茂陵时,已经在营造上遵循了江南特色的形势派风水墓葬原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晖达表示,尽管有所变通,纵观两宋陵寝制度,其传承关系是十分明显的,“角音姓利”法则为其中的重要理论,建筑结构、陵园布局均由此共同理论而产生。对于南宋君臣而言,帝陵建设中坚持五音堪舆理论,不仅仅是在墨守北宋以来的祖宗旧制,更是对王朝正统性的一种重要体现。
在《清明上河图》卷尾有一个小铺,挂着“解”字招牌。此“解”字招牌作何意,可谓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清明上河图》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教授黄杰,在推论《清明上河图》中表述,“解”字招牌小铺,乃是礼部贡院下掌验收举子试卷、解牒、家保状等职能的办事处,属于官办机构,类似于今天的“考试办”。
人们常说“一日三餐,柴米油盐”,而古时一般并不是一日三餐,而是一日两餐。“宋代是中国饮食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中国现代菜肴烹饪的起源时期,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食品烹饪方法在宋朝发生了质变,出现了‘烹调’一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徐吉军表示,从菜肴的用料方面来说,风味上更趋多样,比较突出的是海味菜和鱼菜的兴起以及菜点艺术化倾向的出现。在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菜系,到宋室南迁至杭州后依然保留着这样的格局,南北饮食文化进入了新的交融阶段,过去传统的一日两餐变成了延续至今的一天日出、日中和日落三次就餐,还出现了点心。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为宋朝平民百姓人家每日不可缺者。米食和面食,以丰富、精致的花色品种取胜于世,基本上已经和现代趋于一致。
杭州市政协主席马卫光表示,大力推进宋韵文化研究,既是回答历史之问,也是回答时代之问,回应时代呼声,从宋韵文化的丰厚资源中汲取智慧,为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历史借鉴,杭州将进一步推动宋韵文化传承赓续,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作者:刘海波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蒋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