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至3日,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举办。 本报记者 袁婧摄
今天,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又一次在浦江之畔拉开帷幕。对于人工智能(AI)这一引领当今科技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上海全力以赴落实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人工智能高地,坚定地以开放、创新、包容的姿态,为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和英才提供创新创业的舞台,并携手相关行业机构组织共同探索以人工智能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充分发挥AI的头雁作用和溢出效应。
从芯片、算法,到终端、应用,从点状场景建设,到城市级的落地铺开,这几年,上海人工智能发展气象万千,已形成一条强韧有活力的产业链、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方案、一个多要素集聚融通的创新生态。
连年20%增长,见证产业集群的韧性
越是面对不确定性,就越能看到创新与变革的价值。今年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实现逆势增长。其中,人工智能产业产值一马当先,同比增长14.7%,并通过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层面的溢出带动效应,直接间接地帮助集成电路、化工、钢铁等重点企业在疫情下保持产线不断。此外,在上半年疫情防控最吃劲阶段,临港、国家会展中心等几个大型方舱和集中隔离救治点,上千台服务机器人发挥了关键作用,不仅分担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也在产业应用上实现了“服务租赁+系统集成”模式的首次大规模、系统化部署。
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这些年来始终保持着快步向前的姿态。即使过去3年间受到疫情反复的滋扰,产业年增速依然保持在20%以上。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AI企业产值首次站上2000亿元台阶,2021年更进一步,首次突破3000亿元。
活力四射的产业环境,引来众多领军企业投资加盟。2020年至2021年,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共有近200个项目签约,总投资额超过1400亿元。在智能芯片领域,上海拥有全国数量最多、技术水平最高的智能芯片创新企业群;在算法层面,基本形成了AI算法的全栈技术产业链;在终端领域,通过集聚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等代表性产业,形成了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加上以地平线、晶众地图、出门问问、集度汽车等为代表的一批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去年以来先后将总部落于上海,一条从软件到硬件、从底层到应用、从消费端到产业端的AI产业链越来越显露出生机与韧性。
企业的集聚、应用的落地,带动了以浦东新区为代表的几个重点地区成为创新热土。特别是浦东,作为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先导区,其建设已取得扎实成果,在国家评估中获得“优秀”。目前,浦东新区拥有人工智能重点企业600多家、科创板上市企业21家,2021年相关产业规模达到1300多亿元,企业群体覆盖完整的AI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还凭借扎实的技术功底和服务能力,在海外市场攻城拔寨。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兰科技去年与韩国LG集团达成协议,3年内将陆续为对方提供数万台服务机器人。从数量看,这笔签约在当时还创下了机器人采购订单的世界纪录。
17块芯片,度量创新热土的温度
人工智能的变革之力,集中蕴藏在它不断引领创新的实践中。通过多年积累,上海AI领域技术创新正呈现厚积薄发之势。以最受关注的人工智能芯片为例,去年以来,上海已先后有多达17块芯片点亮成功,包括燧原科技发布的国内最大计算单芯片“邃思2.0”,壁仞科技发布的创下全球算力纪录的通用GPU芯片BR100等。此外,依图科技的7纳米推理芯片实现商用化量产,地平线、黑芝麻等的车规级智能芯片在流片成功后,更有望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打破市场被国外巨头垄断的格局。
算法是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过去一年,上海在该领域也有诸多斩获。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商汤科技等发布了新一代通用视觉技术体系“书生”,形成开源平台体系;天壤公司自主研发的蛋白质设计算法平台TRFold,其精度已接近全球最为领先的“阿尔法折叠”;联影智能研发的颅内出血AI影像辅助决策算法产品,在国内首次通过创新通道获得国家药监局第三类医疗器械许可。总体上,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研发的AI医疗器械已累计获国家三类证10张、二类证48张,总数居全国领先地位。
与基础环节的技术创新相呼应,上海AI企业在应用层面也走出了自己的创新节奏。医疗、金融、制造等都是“AI+”的热土,特别是在智能机器人赛道上,以达闼、云从等为代表,上海企业积极攻关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云端大脑、知识引擎等软件技术;中科新松、节卡、非夕等则重点聚焦硬件端,发展高精度工业和服务机器人。目前,全市重点产业机器人的部署密度已超过380台/万人,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5%,甚至比工业强国德国还略胜一筹。
4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擦亮上海产业生态品牌
这两天,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第一部省级地方法规《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草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无疑将在夯实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生态优势、为上海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的层面上发挥重要作用。除了这次立法层面的重大创新之外,全国首个地方性的人工智能五年规划、首个地方性人工智能标准体系、首个人工智能地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个算法创新行动计划……这些“第一次”也都诞生在上海,透露出上海通过制度创新呵护新产业发展的用意。
不仅要政策开路,上海也十分善于借助市场力量厚植人工智能发展的土壤。智能网联汽车就是政企合作的一个范例。目前,上海累计开放给无人驾驶车辆的测试道路达到621条,累计里程1299.4公里,共向26家企业颁发了458张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无论是测试道路里程数、持证企业数、还是牌照数,上海均居全国首位。
全市还陆续发布并开放了30个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形成政府提炼需求、企业“揭榜挂帅”的良性互动机制,不仅为出行、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树立标杆,还为产业发展开辟赛道。而在金融层面,上海也注意兼顾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目前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约17亿元,但通过子基金撬动带动了社会资本近500亿元,整个基金体系累计投资企业超过550家。
作为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培育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本身在为学术界、产业界提供“上海智慧”“上海方案”的同时,也在全世界范围内为上海人工智能高地建设打响品牌、汇聚流量。纵观过去4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总共吸引了2000余位国内外重要嘉宾、600多家重点企业参与,超过150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累计投资额达到1100多亿元。可以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成为上海AI引进项目的“会客厅”、展示成果的“大舞台”、优化生态的“百花园”。
作者:张懿
编辑:钱亦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