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中山公园“打开工程”将在国庆节前夕完成
中山公园正在“打开”。随着万航渡路段的围墙陆续拆除,园内的百年悬铃木将置身于更开阔的城市空间。过往的行人也将收获新体验——在公园内欣赏不远处的苏河日落。
今天上午,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审议修改后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其中明确:本市鼓励单位通过围墙拆除、打开以及形态调整等方式,将其附属绿地及相关空间开放共享。
拆墙透绿,拆掉的是围墙,拉近的是距离。不止于此,《条例(修订草案)》还提及了不少如何更好留住城市“烟火气”的新举措。譬如,允许符合限定条件的设摊经营、允许个性创意的户外招牌设置等。“让城市真正回归生活,真正回应人的需求,”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们审议时这样注解。
拆墙透绿,“在公园里建城市”
盎然绿意,这是人们对自然之美的追求。然而,一堵堵为了管理之便设起的高大围墙,却成了“拦路虎”。《条例(修订草案)》进一步明确,本市道路两侧新建的建筑物临街一侧选用透景、半透景的围墙、栅栏或者绿篱、花坛(池)、草坪等作为分界。
一堵堵围墙的减法,换来的是城市景观的加法。由此,公园城市也有了全新注解——从“在城市中建公园”变为“在公园里建城市”。
放眼全市,各单位拆墙透绿也有了更为清晰的“时间表”。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在“2022民生访谈”中透露,到2025年,上海将实现100个以上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附属空间的开放共享,开放绿地100万平方米以上。此外,具备条件的,还能进一步改造为口袋公园,预计改造形成口袋公园至少40座,供市民进入、观赏、休憩。
委员们认为,敞开的绿色空间,还能与道路街景自然融合贯通,丰富城市道路的毛细血管,畅通交通微循环。
个性店招,彰显小马路气质
公共空间变得更透气开放,更变得有趣好玩。当看到《条例(修订草案)》中明确可以设置个性户外招牌、设摊经营后,市人大代表施政感慨,“城市烟火气又足了一分”。
施政是个爱逛街的人,尤其爱逛梧桐树下的一条条上海小马路。有时,她会因为一个特别的店招被勾起兴趣,进而推门进入一探究竟。但此前受限于相关法规未明确,这样的个性小店店招依旧太少。入夜后,不少店主会选择折衷方案,打开定制投影灯吸引路人。一句标语,彰显的就是一家小店的个性和文化。
图为高安路上的金斯森便利店
委员们在审议中表示,城市规划应当有粗有细,适当的留白,反而能促进城市自由生长。小店的店招亦是如此。一个店招就是一个生动的城市表情,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风貌。《条例(修订草案)》特别提出,要避免户外招牌设置样式、色彩、字体等同质化。
诚然,店招的个性化也应当在规则之下。《条例(修订草案)》明确,区绿化市容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户外招牌设置导则。事实上,已有不少独具风情的上海小马路拥有了专属导则。回溯这些导则的出炉过程,都充分凸显出科学、精细、自治。从沿线单位到居民区,各方共商共论。店招大小、文字使用、灯饰色彩、材质制作,事无巨细、精细考量。其最终指向的是,如何在保留小马路整体气质的前提下,让街景变得更趋多样化。
外摆位,把握“守”“放”之度
店招之外,离街景更近的外摆位更成为城市烟火气的来源。它们的存在,让小店与街景的互动变得生动。
永嘉路从不缺网红,但有一家西餐店多年人气未减,靠着口味和自然的装修风格收获了一批拥趸。店主笑笑心里却总有遗憾。原来,当初她在开业时就想设置外摆位。不过,永嘉路的空间有限,无法满足她的这一念想。于是,她只好将这幢老房子重新改造,阻挡视线的门框被改为了玻璃窗,顾客经过时没有任何遮挡物。“就算无法设置外摆位,我们也想在店里营造出一种户外的感觉。”
笑笑的心愿,能在开设下一家新店时圆梦。《条例(修订草案)》提出,区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制定具体方案,允许设摊经营、超出门窗和外墙经营等经营活动的区域范围、时段、业态等,并向社会公布。
图为熊爪咖啡
还有委员留意到,作为一部民生立法,《条例(修订草案)》涉及到的处罚事项较多。“有没有可能轻微违法不处罚?”审议中,委员们提出,应该进一步明确哪类处罚以拒不改正为前提,更好体现过罚相当。在法律框架下的适度宽松管理,反而能激发活力,更好地守护社会秩序。
以温暖的“洞口”设计火出圈的熊爪咖啡,就是一个经典案例。其曾因新颖的外墙设计,导致无法将纸质证照在生产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此后,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熊爪咖啡探索了全新的电子化公示方式,在洞口下方悬挂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后能在线查看相关证照和食品安全信息。
“城市生活有不少规范,但最终落脚点还是人,为了让更多人享受便捷美好的生活。”大家认为,民生立法的聚焦点就是把握好“守”“放”之度,实现“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
作者:王嘉旖
编辑:单颖文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