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7月15日清晨7时10分,岭头村村民卢成标拨通廖美娣的电话:“美娣,我痛风了,要不要挂盐水?”
“不用,你吃点药。”电话里的声音,有些虚弱,不是自己熟悉的清脆嗓门,卢成标觉得有些奇怪,他以为廖美娣还在睡觉,也就没有多想。
其实,廖美娣早就起来了,收拾好装着一次性棉签和采集管的防护包,准备出门去给村民采集核酸样本。
为了方便病人找自己,廖美娣把医院值班室当宿舍,丈夫李小斌老家在卫生院所在村,就天天陪着妻子值班。
接完卢成标电话,廖美娣背起防护包下楼。
不一会儿,廖美娣又上楼了,进房间后就靠在床沿,“我有点不舒服。”她对李小斌说。
“现在时间还早,要不你休息一下。”李小斌随口答道。妻子经常说累,他已经习惯了。
想不到,这次不一样。廖美娣话音刚落,突然整个人喘不过气来,脸上冒出汗珠,嘴里吐出白沫。
李小斌感觉不对,拉了拉妻子,脉搏不跳动了。他学过急救知识,马上把妻子放在床上,开始做心肺复苏,一边做一边高声呼救。
值班的医护人员和住在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医护人员和李小斌轮换着做心肺复苏,村民则给廖美娣揉手、掐人中,并拨打120电话。
经过急救,廖美娣恢复了微弱的脉搏。
从岭洋乡到衢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有90公里,最快的办法是坐快艇到乌溪江大坝,再从公路出去。
卫生院旁边就是水库码头,大家接力将廖美娣送上快艇。
抵达乌溪江大坝后,李小斌等人接着做心肺复苏,直到120救护车赶到。
救护车上,救护人员一刻不停地紧急抢救,到了医院重症监护室,浙二医院驻衢州专家赶到,市人民医院专家赶到,立即开展全力抢救。
无力回天。7月16日,廖美娣离开人世。
2
廖美娣,生前是岭洋乡卫生院院长,今年49岁。
岭洋乡位于乌溪江库区上游,衢江、江山、遂昌三地交界处,山路九九八十一个弯,山道七七四十九道梁。全乡约1700常住人口中,有1500余名老人。群众看病不易,尤其遇到突发疾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美娣”。
廖美娣的手机号码贴在全乡每一户人家里,成为当地村民的“120”。
去年,冯金凤摔伤了手,需要挂盐水和贴膏药,便联系了廖美娣。那天下大雨,她正发愁怎么出门,廖美娣的电话就来了:“雨天路难走,你别来卫生院了,我过来帮你挂。”“下了班,她真的来了,身上淋湿了,药包却裹得很严实。
那天,听说美娣出事了,冯金凤连续打了七个电话,只是电话那头,熟悉的声音再也没有传来。
抱珠龙村村民张名仓的父亲,生前患肝硬化多年,老人每次不舒服,就让儿子“找美娣”。从卫生院到张名仓家,要走40余分钟的山路,廖美娣从没拒绝过一回。背个大药箱,在山岭间疾走,遇到老人要挂盐水,她就耐心地等在一旁,从白天等到黑夜。
65岁的李玉清患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每天要吃两种治疗冠心病的药,卫生院没有,要到城里买,先坐城乡公交到湖南镇,然后转车到大润发,再转308路公交车到医院,一趟3个多小时。李玉清问廖美娣能不能帮她带药,廖美娣爽快的应允。
村民李加呈想起邻居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当他发现生命垂危的邻居,立即打通廖美娣的电话。廖美娣带着卫生院医生,背着药箱、扛上氧气袋和担架飞奔而来,紧急处理后再送上级医院抢救。
廖美娣去世后,家人整理电话,发现7月14日她一天内接了21个电话,最早一个是凌晨3点。
3
廖美娣是岭洋乡人。父亲懂些中药知识,是乡邻眼里的“土郎中”,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会找他看病。哥哥廖义成回忆,在廖美娣八九岁时,村里一位疼爱她的老人突发疾病,因山路难走,没等送到医院就去世了。这件事对她颇有触动。
在廖义成的印象里,村民一旦突发疾病或遇车祸,送医是个大难题。在既没车又路难行的年代,只用抬着担架,翻山越岭,艰难地将病人送上船。廖义成不止一次听说有乡邻最后死在就医的路上。
1987年9月1日清晨5点,天还蒙蒙亮,廖美娣跟着廖义成从位于岗头村上高输自然村的家里出发,前往学校报到。
一路上,兄妹俩有说有笑。
“哥,以后我回乌溪江上班。”
“不打算留城里?”
“城里好是好,但没家好。”
那年,廖美娣14岁,瘦瘦小小,廖义成权当妹妹随便说说。
1990年,她从衢县卫生进修学校毕业,在原乌溪江片白坞口乡卫生院工作一年后,选择调往更偏远的岭洋乡卫生院。
彼时的卫生院是建在半山腰的一层土砖房,4名医护人员,美娣是唯一的护士,时常背着药箱、带着输液器,翻山越岭、走村串户为村民送药、输液。
17年前,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廖美娣和家人想送他去城区就读。为了孩子,廖美娣第一次动了离开山乡的念头,鼓起勇气准备和村民们道别。结果,她没有走。
衢江区卫健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峰是廖美娣的初中同学。2019年,他调到衢江区卫健局工作,他找到廖美娣:“美娣,想不想换个地方?”
“想的。”廖美娣说。
结果,她还是没有走。
听说有媒体来到岭洋乡,一位93岁村民颤巍巍走来,说了句:“美娣是个好人。”
编辑:沈竹士
责任编辑:赵征南
综合:浙江日报、衢江发布、衢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