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入住养老机构,这或许是人生行至后半程,大多数人要面临的重要抉择。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的澳朵花园·逸浦荟,负责人丁晖最近收到多个电话,“基本都是原来处于观望期的老人,终于下定决心来入住了”。
丁晖所在机构运营的是一个新兴养老社区,位于朱家角的淀山湖畔。两位老人“租”一间15年期限的一房一厅最低约为110万元。面对这笔“大额支出”,缘何老人们迅速抛却原本的观望心态?
“打动老人的,或许是养老社区内的这份稳定。”丁晖说,本轮疫情发生以来,社区内老人的“一日三餐”照旧,不用抢菜、无需团购。虽需遵照“足不出户”的规定,但老人依旧能有一定自由活动空间。如果想锻炼了,工作人员就将健身器材“挪”至楼内公共区域。每天门帘拉开,尽是满眼绿意堆砌起的好风光。相较于在中心城区小房子挤挤挨挨的状态,在老人们眼中,郊区养老更舒服自在。
卸下家务重担,爷叔成健身房常客
“银发苍苍”,这是不少人对养老院抱持的刻板印象。但在这个养老社区,入住老人平均年龄较低。年龄最小的入住者仅53岁,甚至还够不上“老人”的标准。相较于单纯找一个住的地方,更多老人期待在这里开启“第二人生”。
自去年底入住养老社区后,“70后”沈叔叔与老伴两人彻底卸下家务重担。“每次预约家务服务,工作人员上门配备齐全,打扫速度非常快。”从繁琐家务中解放出来的沈叔叔,拥有了更多个人闲暇时间,也自此全了自己的爱好,成了社区健身房常客。炎炎夏日,每天相约与好友“举铁出汗”, 他却自觉肌肉力量、平衡能力一天天变好了,“整个人的状态更有活力了”。这也符合他入住养老社区的初衷,“让活力期更长一些,让衰老来得慢一点”。
其实,一些有心坚持锻炼的爷叔阿姨,此前也曾考虑是否在健身房办卡。但最终却总被类似于“不想跟年轻人挤在一起”的心态劝退 。老人们也担心,健身房器械强度过高,身体有可能“吃不消”。而在社区专属健身房内,更多适老化器械则更符合老人需求。
住在养老社区,也能骑车去买菜
餐饮、健身、家务服务,种种养老服务外,吸引老人们入住的,更包括一种“像家里”的自由感觉。
传统养老观中,许多老人“怕”养老院。“怕”的缘由正是担心自己一旦住进去,就无法轻易出来。其主要原因在于,不少老人几乎都要等到自己身体情况实在撑不住了,才会匆匆住进养老院。对于一些失能失智老人而言,养老院生活的活动范围因此仅止于一张床或一个特定区域。
“七老八十”才考虑住进养老院,“60后”潘姐认为,传统养老观是时候该“变一变”了。最初入住社区,几乎每隔段时间就会有人问她,“60多岁就住进来,是不是太早了”。潘姐却认为,养老社区内的健身房、游泳池、SPA等服务设施,现在享受刚刚好。
更关键的是,住在这里,老人没有“束缚感”。已投用的一期社区,楼栋门口停着一排自行车,打眼一看就是陪伴了老人们经年的“老古董”。成排自行车,带来了与传统养老院不同的社区生活气息,也成为养老社区“开放式生活”的最佳注解。
“一些老人喜欢骑车出去买菜做饭,既锻炼身体,也能调剂口味。”工作人员说,虽然社区提供自助餐、套餐等选项,但部分老人依旧习惯骑车去附近的小菜场,感受一下烟火气,变着法“换花样”或“解解馋”。
“顶配”生态资源,成优先考察项
运营之初,丁晖也曾有顾虑,“老人们喜欢将毗邻三甲医院作为筛选养老机构的重要条件”。澳朵花园·逸浦荟在建设过程中,也曾考虑是否要置入医院功能,便利老人。
但在实践中,丁晖却发现,这一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更多老人意识到,养老社区内即便有医院,也无法全然顶替三甲医院的角色。所谓“术业有专攻”,养老社区内设医疗机构或护理站的主要任务是“托底”,保障老人基础医疗服务和健康检测。
相较于“顶配”医疗资源,更多老人在挑选养老机构时愈加看重“顶配”生态资源。以澳朵花园·逸浦荟为例,其选址在淀山湖畔,绿化率近40%。每座公寓门口附带一个植满各色花卉的小花园。青浦本地发达的水系,让这里拥有了天然水景房。“许多老人就是冲着这里的养眼好风光来的。”
在医疗服务方面,社区则开通长三角智慧医院、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的绿色通道服务。同时,嵌入社区内的卫生服务中心可直连医保,健康小屋则配有全科医生和护士,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和咨询。
目前,该社区二期、三期已竣工正等待验收,有望今年底前投入运营;配套护理楼正进行最后装修,预计明年初前投用。“许多老人都希望看到规划设计落地后再签约。”丁晖认为,随着社区整体建成投用,入住率还将有大幅提升。
作者:王嘉旖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