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新赛道、培育新动能已成为上海构筑未来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是当下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的重要抓手。近日,上海制定发布了推动元宇宙、绿色低碳、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三个行动方案,将三条“新赛道”作为全市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的重要方向。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到2025年,上海要实现三条“新赛道”产业总规模突破1.5万亿元,涌现出一批“杀手级”应用和爆款产品,使“新赛道”能引领未来方向,赋能千行百业。
让“元宇宙”赋能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
作为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交互的重要平台,元宇宙被看作是数字经济的新表现形态,具有巨大的潜力。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表示,上海将发挥优势,推动元宇宙更好赋能经济、生活、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力争到2025年,实现产业规模达到3500亿元,打造出1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头部企业、100家“专精特新”企业,推出超过50个示范应用场景,发布超过100项标杆产品和服务。
为推动产业发展,本市将在元宇宙领域实施“四个行动、八项工程”,重点是在全息显示、未来网络、VR/AR/M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终端、3D图像引擎等方向发力,并支持“元宇宙+”制造业、医疗、文娱、办公等应用。
产业发展需要空间载体,离不开集聚效应。昨天的发布会还透露,将在漕河泾“元创未来”、张江“张江数链”2个特色园区重点推动元宇宙产业布局。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介绍,“张江数链”将重点布局下一代算力平台、未来智能交互终端、新兴数字创作工具、多元数字内容产品等,预计2025年产业规模将达1000亿元,并带动数字经济相关产业规模增加2000亿元。
瞄准“低碳、零碳、负碳”构建创新体系
顺应国家“双碳”战略,绿色低碳赛道蕴藏着大量产业机遇。谈及这条“新赛道”,吴金城表示,本市将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培育、特色园区升级、产业生态完善”三大行动,2025年将实现绿色低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培育龙头企业10家、核心企业100家、特色企业1000家。
绿色低碳无疑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此,上海将聚焦高端,放大优势。市科委副主任王晔表示,在绿色低碳领域,本市将对“颠覆性技术探索”给予持续支持,特别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工艺流程低碳化重塑等;另外,将推动智能电网、先进储能等技术的集成创新,构建“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
产业化方面,吴金城介绍,将加快自主研发重型燃气轮机、核能、风能等高端装备关键部件,攻坚低碳冶金,做强“绿色精品钢”; 汽车领域,将努力构建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供给体系。另外,对绿色低碳赛道而言,除了制造业外,碳交易、碳金融等服务业领域也是极具前景的产业方向,为此,上海将有序推进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入市。
“氢经济”是绿色低碳新赛道中引人瞩目的一环。不久前,本市出台了《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透露,本市近期将以培育“制、储、输、用”等氢能产业链关键技术为主要目标,推动交通领域率先示范应用。未来几年,将在现已建成10座加氢站的基础上,再建设加氢站70座,支持以氢能驱动的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并在临港新片区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从而提升本市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能级。
以“爆款”智能终端产品打响上海品牌
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机器人、虚拟现实交互、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都隶属于智能终端这个大概念。围绕打造家喻户晓的终端品牌,构建自成体系的终端生态,上海在相关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25年,全市产业规模要突破7000亿元,并大力吸引“造车新势力”及科技公司在沪布局总部,使得全市至少拥有营收千亿元级企业2家、百亿元级企业5家、十亿元级企业20家。
吴金城介绍,未来几年,本市将打造10款以上“爆款”智能网联汽车,从而在该领域确立上海品牌的标识度。同时,在商用终端领域,要加快无人出租、智能公交、智能重卡等的落地推广和示范运营;加快车联网发展,建设智慧道路。
智能机器人方面,将重点拓展服务机器人在清洁、医疗、配送、生活等场景的应用,并开展核心零部件的攻关。围绕智能家居,将重点支持智能音箱、智能厨电、智能门锁、智能灯泡等的发展,打造全场景智能服务。值得一提的是,智能终端并非年轻人的专利——上海此次特别面向年长者进行部署,吴金城表示,瞄准“银发经济”,本市将重点发展智能穿戴产品,推动适老化设备和运动器械的发展。
作为全市智能终端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浦东新区金谷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已形成相应规划。吴强表示,金谷园区未来将重点培育虚拟现实交互终端和智能穿戴2个重点领域,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突破3500亿元。
作者:张懿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