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高山流水》,让俞伯牙引来钟子期这位千古知音;一曲《胡笳十八拍》,蔡文姬催得听者千古断肠;一曲《广陵散》,嵇康所弹的这首乐曲就此成为千古绝响……中国历史上从不乏这些与古琴相关的典故轶事,古琴也就此在人们心中奠定下了“雅”的地位。昨晚的龙华古寺上空,悠扬典雅的古乐萦绕许久,在人们的耳畔不断回响。通过“琴会龙华”2019年上海徐汇中国古琴系列活动,上海市民游客有幸与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琴文化来一次温暖邂逅。
值得称道的是,在此次活动中,涵盖唐、宋、元、明、清五代的16张传世名琴也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两位青年斫琴家项阳、王俊带来了他们斫制的古琴,现代与过去就这样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仅是乐器,更是一次完整的文化体验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其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如果我们单单从乐器这一角度来审视古琴,那么它并不足以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的价值除了其作为乐器本身的功能,更在于其身上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琴的制作工艺、弹奏技巧、曲谱记录、演奏仪式、传承体系、文化思想等。
“钧天云和”古琴乐团团长王鹏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王鹏表示,古琴在造型设计、声音设计方面都是和谐统一的。比如,在琴曲方面,“中正平和”“清微淡远”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落到制琴环节,人们依旧追求着这样的审美情趣,并努力从技术方面寻找到最佳解决方案,从而使得古琴能达到理想境界。
图中左二为王鹏
王鹏曾经修复过一把唐僖宗时期的凤势式“大雅”古琴。刚拿到这张古琴的时候,修复经验丰富的王鹏十分兴奋。他从琴身的断纹就判断出这种断纹“非千年不能形成”。然而,一听声音,王鹏却觉得有些不对。“它的声音太空了。”王鹏随即对其剖腹,打开琴身后,他一下子便找到了琴音不正的缘由。原来,这张古琴缺了“天地柱”。古琴腹内的“天地柱”起到的是支撑、传音的作用,使得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补好“天地柱”后,“大雅”古琴又恢复了其原本中正平和之音。
如何让束之高阁的古琴重新焕发生命力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古琴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喜爱。梅庵派古琴传人刘铭芳在活动中演绎了梅庵派的经典曲目《捣衣》,引起不少古琴粉丝的共鸣。生于古琴世家的他自出生起就听起了琴音,6岁起正式习琴。对于刘铭芳而言,与古琴作伴的36年让他找到了自己最爱做的事情。谈及市场近些年对古琴文化的反应,刘铭芳坦言,“变化非常大”。古琴从冷遇到热捧,刘铭芳深有感触。
古琴艺术家们一方面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古琴文化的兴起,但有一个现象却也让他们扼腕叹息——一张张名琴的“没落”。古琴名家龚一跑遍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寻琴”,却发现自己珍爱的古琴都被锁在了一个个库房里,待遇与其他文物一样。无人弹奏、常年封尘,在龚一眼里,这就是一批“死琴”。“乐器不同于其他文物,它需要流通、振动。” 龚一说,古琴的价值正在于被人弹奏,在琴弦振动、琴音里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兜转了几个博物馆以后,龚一还发现,馆方对古琴的排序存在不合理现象。有些价值更高的古琴却被排在了靠后的位置,没有彰显出其原本的历史价值。据了解,目前存世的唐代古琴约有18张,一部分存于国内博物馆中。龚一认为,如何让这些珍贵的古琴不再“束之高阁”,通过古琴艺术家之手,让这些珍贵名琴再度发出古朴中正之音,这是目前国内大大小小博物馆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者:王嘉旖
编辑:张晓鸣
责任编辑:唐玮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