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先贤的智慧。90后、00后对于这些先辈传下来的技艺掌握多少呢?如何在年轻人中间推广非遗?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宝山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面塑、竹编、易拉罐画、布艺堆画等技艺源远流长,为了进一步推广非遗,宝山区非遗保护中心将于7月在月浦文化馆二楼培训教室免费举办“非遗小课堂”,开设非遗传习课,让孩子们学习传统手工技能,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部分非遗传承人也将来到现场,手把手教授孩子们技艺。
来看看宝山区的这些非遗究竟是什么?
宝山友谊民间剪纸在宝山友谊这片地方已经发展了30余年,一张张再普通不过的纸张,经历过徐登祥等剪纸艺术传人的手,栩栩如生的动物和景致就会出现。
面塑,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吴淞面塑,始于晚晴的吴淞老街,宝山区将吴淞老街改造成淞兴路商业步行街,多位民间传统艺人扎根于这一带。
湖北人冯秋霞,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宝山人,但是自小跟随家人学习面塑技艺的她,在定居宝山之后,求教于当地多位面塑艺人,并对面塑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尝试了多种动漫、卡通等造型。别具一格。
提到月浦镇,不得不提及竹编艺术。月浦过去处于农耕地区,竹器是当时当地人生活的必需品,这给月浦竹编制作提供了土壤。朱文瑞师从民间竹编制作工匠申家后人,是月浦竹编制作技艺的当家传人。他为了保护这项技艺,将竹编制作向工艺品方向发展,从原先的粗放工匠型,变成了精致小巧型。
大场镇易拉罐画,听上去就很有意思,这是中华传统布贴画和剪纸技艺的延伸工艺品,结合易拉罐金属材料的特质,开拓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工艺画。其主要材料就是易拉罐,通过构图、修剪、塑性、黏贴和装裱便可完成的作品。不但可操作性强,而且可以废物利用。传承人李雄刚有大量的易拉罐画。
起源于唐朝的布艺堆绣画历史也颇为悠久,通过手工制作体现民风、民俗和民情。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项听上去都有很多故事。这个暑假,孩子们可以在月浦文化馆学习技艺,也可以和传承人进行交流,不但可以锻炼动手能力,还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宝山区的孩子,还可以通过认识宝山的传统文化,加深成为宝山人的荣誉感。可谓是一举多得。
作者:汪荔诚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顾一琼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