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6日,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据说,作家是在厨房里收听广播的时候获得这份惊喜。82岁的安妮·埃尔诺来自曾经诞生过福楼拜、莫泊桑等杰出作家的诺曼底地区,她出生于平民家庭,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职,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她的主要作品几乎都以个人经历为素材,善于将个人记忆融入社会历史语境,不仅具有自传性特点,而且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内涵,已成为当代法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安妮·埃尔诺的成名作是《地位》(又译《位置》,La Place),荣获1984年勒诺多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总销量超过百万。作品通过父母亲的生活轨迹,回顾了外省一个普通家庭在变化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社会地位的升迁。二战之后,安妮·埃尔诺的父母从出身贫寒的农民转变为城市里的工人,最后成为经营饮食杂货店的小商人。除了通过自身努力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外,他们的另一个奋斗目标就是借助学校教育努力培养孩子进入中产阶层,而父辈与子女之间由于社会阶层距离变化而日渐疏远,因为他们所属的阶层被诸多生活细节、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的惯习差异所区隔。这种社会异化的过程注定伴随着年轻一代自我认同的困惑以及与父母出身阶层的特定矛盾,安妮·埃尔诺曾认为自己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个“阶级变节者”(transfuge de classe),这一阶级迁徙过程被她本人刻上了“羞耻”的负罪感烙印。《地位》的中心人物是父亲,《一个女人》(Une Femme,1988)则以母亲为中心,《耻辱》(La Honte,1997)则以作者本人的成长过程为主题,各部作品的题材和风格具有连续性和互文性。安妮·埃尔诺以尽可能克制的简约笔调描述家庭生活、成长经历和亲情变化,坦诚地分析自己分裂于两个社会阶层之间的精神体验,以个体和家族的经历观察和解剖社会肌理,引人共鸣。安妮·埃尔诺深受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学说的影响,坦陈“在七十年代对《继承者》《社会再生产》《区隔》的阅读带来了本体论意义上的猛烈冲击”,布尔迪厄的著作对她而言“意味着‘解放’和在世间‘行动的理由’”,其中“社会再生产”“惯习”“区隔”“资本”等概念都可以在埃尔诺的作品中得到文学的印证。
至今,已有16位法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而安妮·埃尔诺是其中第一位女性作家。安妮·埃尔诺对女性情感和生活经历的叙述贯穿其创作生涯。她在《他们说与不说》(Ce qu’ils disent ou rien,1977)中回忆了自己15岁那年夏天朦胧的爱情意识、对未来的担忧以及青春期的叛逆和孤独,在晚年作品《少女的回忆》(Mémoire de fille, 2016)中回顾了18岁时的恋情,在《空衣橱》(Les Armoires vides,1974)和《事件》(L’Evénement,2000)中讲述了自己大学时期因意外怀孕而秘密堕胎的经历,在《冻僵的女人》(La Femme gelée,1981)中讲述了婚后的知识女性在事业发展和母亲角色中的分裂感,在《单纯的激情》(Passion simple,1992)、《占据》(L’Occupation,2002)和《迷失》(Se perdre,2001)里描述了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婚外恋情以及失败的感情带来的迷茫,在《相片之用》(L’Usage de la photo,2005)中涉及自己老年罹患乳腺癌后的身体治疗和情爱生活。安妮·埃尔诺把女性的私密生活空间铺陈于笔下,尽可能贴近事实去陈述事件,尽可能坦率和勇敢地表达身为女性的细腻感受。然而,安妮·埃尔诺的女性书写并非出于暴露隐私的癖好,而是同样具有社会学维度,试图以个体经验揭示女性群体的生存境遇,正如其本人所言:“私我仍然具有社会性,因为不存在一个处于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法律规则、历史时代真空中的纯粹自我。” 她甚至认为作品中所使用的第一人称单数“我”并不是个人自我,而是无人称或者是跨人称用法,是“以我个人之经历捕捉社会现实之征象”。安妮·埃尔诺的身体书写和展现个人情感生活的小说并未获得所有读者的认可,其实她从来不是一个陷入自恋的作家,而是以自我观照社会,同时突破个体经验的局限性,例如,在《外部日记》(Journal du dehors,1993)和《外面的生活》(La Vie extérieure,2000)中对身边人和城市空间的描写。
安妮·埃尔诺认为,自我是受社会、历史、性别、语言等诸多因素决定并且与过去和现在的外部世界不断对话的经验个体,“我利用我的主观个体与经验寻找和揭示更具普遍性、集体性的社会现象和机制”。这种在更广泛的视野中审视自我的写作在其另一部代表作《悠悠岁月》(Les Années,2008)中获得了巨大成功,此书成为其所谓“具有社会性维度的自传”(l’auto-socio-biographie)的集大成者,广受好评,连获国内外多项文学奖。安妮·埃尔诺之前作品中的许多经历和事件在《悠悠岁月》得到重新书写,但是叙事方式别具匠心。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从20世纪40年代至21世纪初,跨越六十余年。全书按照历史阶段进行叙述,但是并无时间标记进行划分,而是以文字描述的私人或家庭照片作为间隔。第三人称叙述者“她”和照片中的“她”形成一定对照距离,显示出他者对自我的审视角度,同时作者在自述时经常引入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或“人们”代替单数的“我”,以引起阅读者的集体回忆和感受。在《悠悠岁月》的开头和结尾之处,安妮·埃尔诺写道,“所有的形象都将消失”,所以要“挽回我们已经不可能回去的时代里的某些东西”。
法国当代文论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安托万·贡巴尼翁(Antoine Compagnon,1950— )对安妮·埃尔诺的文学创作给予高度评价,不仅邀请作家在法兰西公学院做“书写人生”的主题讲座,还撰写了评论文章《非常规人生书写》,文中写道:“在安妮·埃尔诺的新书中,我所欣赏之处在于她叙述自己人生经历时所采用的距离感,评述家庭照片时趋向匿名的客观方式,以及将个人融入共同历史、时代和集体文化中的写作手法。” 此言充分概括了安妮·埃尔诺在集体记忆中书写个体记忆的自我书写实践。半个世纪以来,安妮·埃尔诺逐渐形成了一种既有独特性又具代表性的写作方式和风格,“因其勇气和临床医学般的敏锐性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疏离和所受到的集体性规约”而获得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车 琳
编辑:谢 娟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