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悠静陈佩秋、照诚
陈启伟
《山高水长———陈佩秋、照诚书画联展》 今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一次别具一格的展览。它既是一次艺术作品展,又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展。艺术中的禅境,修禅中的艺术,彼此融合,相生与共。
它的特别之处在于两位作者。一位是大家熟知的德高望重的艺术大家陈佩秋先生。陈先生对中国画艺术造诣深厚,她上溯宋元,吸收西洋绘画色彩之精华,以叠彩青绿山水享誉当代,山水花鸟人物书法自成一格,形成独具特色的陈派艺术。近二十年来,绘事之余,潜心研究鉴定中国古代绘画,以她数十年对古代绘画的临摹学习经验,对一些宋元绘画提出了独到的鉴定意见。她年逾九旬,仍以充沛的创作激情,为本次展览合作和创作了多幅山水和书法作品。本次展览,陈佩秋先生早些年勇于变法的精湛之作也很好地诠释了展览主题。
另一位作者则是陈派艺术的忠实追随者,来自千年古寺上海龙华寺的照诚大和尚。照诚法师对于艺术具有先天的敏感,在护法修道的同时,不忘学习书法艺术,常以书法馈赠信众。每年新春佳节前,以一幅书法吉祥祝福语,印制数十万,分送有缘之人,成为沪上大街小巷、居民家中张贴的新春条幅。近几年来,照诚法师又静心习艺,对中国水墨山水产生了浓厚兴趣,以他的聪慧天资,深得艺术三昧,每有作品问世,总与陈佩秋先生有唱和之趣。陈先生的题跋,或点景三两笔,茅舍树林飞禽顿使整个画面有了盎然生气;或墨上泼彩,让沉睡中的山水有了春的气息。
这是一次别有洞天的展览。因为艺术大家的出现,因为僧人的参与,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禅心三昧”的境界。它让观者心神平静,杂念止息;也让观者经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的修行经历。
中国绘画自唐宋起就有禅画问世,或以文人创作,或以高僧绘之,流传不少绝世精品。有学者研究认为,大诗人王维的山水应属于禅画一类,但今日已无缘拜见。在这次展览的山水作品中,我们可以将这些作品与禅心境界结合,在世外桃源式的山水境地,我们看到的是:山下树前,一座茅亭,一二知己,修禅清心,那画面让身处都市的人心向往之;枝头鸟儿,耷垂脑袋,困惑迷茫;岩石之上,闲鸟休憩,悟道觉醒;江山无尽,烟雨蒙蒙,两叶扁舟,相对无语……
作品使观赏者心灵共鸣,达到了禅心三昧的效果。在这些作品中,禅与画都是性情的流露。陈佩秋先生在创作山水花鸟时,或许并没有刻意加入禅理意境,但她一生作为佛弟子,对佛教的潜心修炼和禅心顿悟,将理念化在笔端,将禅心化作艺术,使笔端水墨色彩成就了空灵的境界,规避了世俗的烦恼,使观画者寻得一方净地,获取心灵的释放。这也正是陈佩秋艺术作品洛阳纸贵的根源所在。
禅心造就禅画,禅画应受禅家“顿悟”精神支配,抒发心声,感悟受众。禅画力求简练,追求境由心造,摒弃细节刻画,这一切都和禅宗思想意义相通。照诚大和尚的山水画契合了这种精神。宋元以来禅画,笔墨寥寥,墨气笔力洒脱,神韵情趣浑厚。观照诚法师的画,粗中有细,粗成意境,细成禅心;不求繁杂,神气跃然;时而大气磅礴,流畅无碍,时而笔墨浑融,一气呵成。这是一种修身的智慧,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出家之人对生命和心灵的关注;也是照诚大和尚禅心修炼,禅心传递,让众多有缘观赏者能在画境中心灵自由,不为形束,不受物拘。“禅心三昧”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生活哲学,更是人们需要修炼的智慧,以达到“修心观境”。
绘画艺术遵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法则,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精品力作,正是从造化而来,由“心源”而出,通过禅心,再现为“心画”,它让我们在山高水长中体味绵绵无尽的意境,追随三昧禅心。
(本文为 《山高水长———陈佩秋、照诚书画联展》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