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图:社区干部刘春干的笔记本,已被居民需求填得满满当当。右图:华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丁云垒为独居老人上门送饺子。制图:李洁
日行数万步、接上百个电话、困了就在“行军床”眯两眼……在不熄灯的居(村)委会,总能看到这样一个个忙碌而又坚定的身影——他们是日夜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居民区书记。
眼下,上海正处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阶段。核酸检测、买菜、配药、心理抚慰……居民区书记带领防疫一线人员,用多年积攒的基层智慧,破解了抗疫中一个个关卡和难点,让社区安稳、让居民安心。面对连续作战的压力,他们说,市民的理解和支持是最大安慰与激励。
推广小程序提升核酸检测登记效率
3月30日上午,闵行区浦锦街道丁连村完成新一轮核酸筛查。这比预定时间提前了一小时。党总支书记杨剑钧特别感谢村里的00后钱於杰。这位从市经济信息化委来村里的选调生,优化了健康云检测码生成的小程序,让村里320位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提前拥有“二维码”,检测效率大幅提升。
此前多轮核酸检测中,老人的二维码生成始终是一个难点。村里最早用土办法,手工登记老人身份证信息。但老人对记住18位身份证号码有困难,有时还需反复沟通。有了第一次经验后,志愿者们用自己手机帮助登记二维码,但这会影响排队效率。
钱於杰提出,利用村委会的电脑和打印设备,提前将老人的二维码打印出来。小程序首次试验,检测效率就提升了不少。
让钱於杰特别有成就感的是,这一小程序还向周边村子推广。“将专业的人放到合适岗位,让每位社区干部和志愿者发挥更大作用。”杨剑钧运用了此前积攒的企业管理经验,最大力度支持每一个“金点子”。
老人们的配药吃饭成了心尖上的事儿
徐汇区华泾镇华阳居委会,挂了一块小黑板。华阳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丁云垒一抬眼就能看到“每日重点”。“39号门洞配药(高血压)”“7号门洞送餐(独居)”“17号门洞蔬菜代买”……这些关切点,都离不开老人。
华阳居民区共有6000多位居民,其中30%以上是老人,154户是纯老家庭。社区进入封控管理后,老人的“配药”“吃饭”就成了丁云垒心尖上的事儿。
101位独居老人,但电话远不止101个。小区封控,子女打电话到居委会也更频繁。头一天早上,就有不少老人子女接连打电话,丁云垒当即把自己的电话抄给他们,“即便我在外头忙也能联系上”。
一些老人药不能停,丁云垒就带领团队,连夜汇总出一张配药需求表——重病、慢性病,一一清晰备注,按轻重缓急排序。一人一档,列出居民的地址、联系方式、医保卡编号和需求药品。丁云垒还内部挖潜,“有些居民本就在医药相关领域工作,请他们运用资源,通过朋友圈、微信群等方式了解周边药房、医院的药品种类、库存,缓解居民的燃眉之急”。
老人“随身药盒”续上了,“一餐饭”也要保障好。社区里共有15份助老餐,由社区工作者给高龄独居老人送上门。“多问问他们还有什么困难,多关心他们。”一份份助老餐送到家门前,丁云垒还不忘叮嘱年轻同事,也顺便安抚一下老人情绪。
大半个月连轴转,但丁云垒依旧信心很足:办法总比困难多!如今,社区非封控楼栋的“小老人”也已行动起来,成为志愿者的“好搭档”,弥补人手的不足。
为缓解居民焦虑,她煲起了“电话粥”
疫情之下的“足不出户”,阻断了正常人际交往,脆弱、担忧等种种情绪的滋生在所难免。特别是那些原本就情绪易波动的人群,更是难熬。
宝山区罗泾镇某封控小区,拥有1300多户居民。一天,居民区书记刘春干收到投诉,称最近总有一位居民凌晨在小区溜达。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得到消息后,刘春干没有耽搁,立马在深夜“蹲守”,并找到了这位居民。原来,小区部分楼栋临时封控后,这位居民独自在家,没了聊天对象,心中烦闷,便开始在深夜闲逛。
知晓这一情况后,刘春干便与这位居民开启了“电话粥”模式。连续数天,她每天都要给对方打上五六个电话。“聊天内容很简单,就是问问吃了什么、做了什么,还缺不缺东西。”很快刘春干发现,短短几天后,“电话粥”效果明显。有了可以倾诉的对象后,这位居民的心理压力大大缓解。这几天,每当刘春干“大喇叭”喊到这位居民所在楼栋的时候,他还总会专程等在窗边隔空挥挥手。
连续数天细心观察,在仔细确认好这位居民的心理状况无恙后,刘春干默默打开手中的笔记本,将他的关注等级悄悄“调低”。原来,为迅速厘清居民需求,刘春干特意使用“颜色管理法”服务好各类特殊居民将其一一标注。其中,“红色”为最高等级,大多为重病患者等。其次为“黄色”,多是需要定期关注的居民,包括慢病老人。“蓝色”是要偶尔“搭把手”的居民。“紫色”则是有其他特殊需求的人。
短短几天,“颜色管理”清单上的需求,便已将刘春干的笔记本填得满满当当。“不要小看这些笔记本,它们可是社区战‘疫’的秘诀。”刘春干说,梳理清晰的颜色管理清单,能让一些不熟悉社区情况的志愿者们也迅速“上手”,大大减轻沟通成本与压力。
作者:王嘉旖 祝越 王宛艺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