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闹国航牛女士
张扣扣执行枪决
京都动画纵火案
任达华商演被刺
最近登顶热搜的几起事件,看上去毫无关联,其中却有相同所指……拜热搜所赐,“精神障碍”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舆论的重点也从“精神的隐私谁来守护”“精神病能不能乘飞机”,到“拿精神病做挡箭牌逃脱法律制裁”再到“论精神病人管理和社会失职”;话题越来越严肃、激烈、沉重……
待热度消退,大家趋于理智后,我们再反思这一系列事件,以及事件背后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又呈现出来另一种人性。
最近一部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打动了很多人,豆瓣评分高达9.5。一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剧情类作品,高分肯定不是因为宏大的故事构架和特效好于权游或者漫威系列。
借着这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这部反应真实人性的电视剧,我们聊一聊人性,精神障碍,司法精神病,以及,我们与善恶的距离。
“The world between us”
这部剧的英文翻译是The world between us,我们之间的世界。我们与恶的距离为什么不翻译成Our distance from viciousness呢?电视剧播到第二集,便突然理解了这妙得不能再妙的翻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大脑;但有时,也会因为时代的影响,因为所处环境、成长轨迹、教育背景的类似,有着相近的价值取向。这种相同和差异,就像不一样的“世界”,横隔在人与人之间。
我们与恶的距离之一:你以为所看到的精神障碍,就是所有的精神障碍?
牛女士被爆为双相障碍,刺伤任达华的肇事者是精神分裂症,《恶》剧里的导演思聪也是一个有典型阳性精神症状的分裂症患者,我们从事件中看到了一个片段,或者说一面的他、他们:无理、狂暴、危险、毫不自知。
而一个人是立体的,症状治愈期间的他/她,可能是你路过的一个普通人,也会在买菜时每次都不要找零,会因为一次夸奖开心,会因感动的事情哭泣,为社会的不公愤怒;他可能很小心翼翼地生活,不想让你知道他顶着 “精神障碍”的帽子,不想再次卷入症状发作时的梦靥。
但有时为了尽快和这个梦魇划清界限,也会有人因此做出不明智的行为,比如不愿和别人诉说心事,不接受医生的随访,不规律吃药;就好像第一次出院后的思聪。
《恶》剧刻画了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真实世界中,我的患者也在康复后谈起过类似的感受:
“那段时间,每天都活在不安全中,刚开始我还能控制,告诉自己应该是自己乱想的。后来发现不是乱想,有声音有图像(出现幻觉和妄想),肯定是针对我、要搞我。
我告诉妈妈,她嫌我烦,说我乱想。正好那个时候楼上搬来了一户新邻居,冥冥中感觉他们要开始采取行动了,有个声音一直告诉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我妈说我那段时间眼神不正常很可怕,实际真正害怕的人是我!我天天怕的要死,活在恐惧中……后来有一天,我受够了,就去敲门和他们理论,人家当然不知道我当时的想法,和我吵了起来,我就对他们动手了……”
声音和想法(幻觉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之一,就像血糖高是糖尿病的症状,血压高是高血压病的症状一样。同样的幻觉和妄想症状如果发生在你、我、他任何一个正常人的身上,都可能会有一样的恐惧,长期在恐惧和攻击的折磨下,谁都有可能做出异常或过激的言行。
“为什么偏偏是我(们)?”这是诊室里经常听到的来自患者和家属的无奈。
每次发生精神病人肇事事件,都会有很多人不假思索地攻击“精神病”。
对,是“精神病”,不是“精神病人”,“人”字又被忽略了!
又或者总有些观众带着这样偏激的“社会责任感”:
“一出事就用精神病背锅,精神病人一样该死”
“精神病就应该待在精神病该待的地方”
“精神病就该严格管制,不允许流落社会”
很多事情,最怕的就是“不假思索”四字。
且不说“精神疾病”有很多种类,有肇事肇祸风险的屈指可数。疾病是有发作期和康复期的。发作期时如果有冲动行为的风险,当然需要去他该待的地方,当然需要医院和家属协同管理。
而且,如果大众都能有一定的精神健康知识,可以及时地发现某人“感觉不对”,那我们可以更早介入,避免事态发展到更严重的地步。
可如果“不假思索”地一刀切,只有想法异常、没有危险行为的患者该如何?康复了的患者又该何去何从?
恐惧往往来源于误解和无知;害怕、厌恶一个精神障碍患者,就和精神障碍患者害怕、厌恶他的症状一样,它们都来源于用一种情感。了解他/它,认识他/它,才能不害怕。不害怕才能正视他。在一个正视的环境之下,才能让一位患者正视自己,对自己的精神健康负责,服药,就医,住院,然后去工作,去社交,去爱家庭。
“人言可畏”,人言有时是对某件事情的第一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人的本能,也支配了我们的行为,有时它被称为“人性”。至于人性到底是弱点还是优点,只能说,人性就是人性,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不喜不悲者要么是修为足够高深,要么是个没有情感的冷血动物。
实际上,在情感之上,人类还有一种更独有、更丰富、更深刻的人性,那就是思考——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
No judgment,不轻易评判,是一种美德。
作者:金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
编辑:朱颖婕 陈孙杰(实习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