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智运会最高领奖台上,20岁的上海选手陆敏全脑海中闪现着十余年学棋生涯的点点滴滴:10岁那年,陆敏全放弃学业,专攻围棋,为职业定段赛做准备;五年后,她才定段成功,进入职业棋坛;今天,她搭档范蕴若夺得第四届全国智运会围棋混合双人冠军。
陆敏全的成长历程是培养一名职业围棋手的缩影:年纪轻轻放弃学业后,只能去挤职业定段赛这一座“独木桥”,父母中一人放弃工作甘当全职陪练,每年至少花去近10万元的各类费用……陆敏全无疑是幸运的,通过多年努力终于圆梦。但有更多的围棋少年曾为职业围棋梦赌上前途,但最终所有的付出付诸东流。这般代价也导致了一个离奇的景象:在“少儿围棋热”方兴未艾的今天,青少年围棋职业选手群体却有些青黄不接。
“少儿热”源自素质教育需求
作为中国围棋重镇,上海近年来的“少儿围棋热”空前繁荣。据上海围棋队主教练刘世振透露,只要家长向他咨询让小孩学什么棋,他就会回答对方,“你家在哪里?你只要告诉我在哪里,我肯定能为你找到周边有哪些围棋学校。”毫无疑问,围棋是如今最热门、最普遍的一项棋类运动。
上海每月举行一次的围棋升级赛,参赛人数超过12000人,全年参赛人数超过10万人次;每季度举行一次的围棋段位赛,参加人数约2500人。而考虑到场地、安全、保障等因素,全市考级地点仅有六至八个,围棋升级赛每月的参赛名额有限,每到报名时间,围棋教练的电话都会被咨询者“打爆”。
越来越多的孩子学习围棋,项目“金字塔”的塔底愈发壮大,但塔尖并未因此获利,无论是上海还是全国的整体趋势,近几年都出现了青少年围棋职业选手青黄不接的现象,数量反而在减少。刘世振认为,家长的意愿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与陆敏全父母孤注一掷让孩子走上职业棋手之路不同,绝大多数家长在面临职业与业余的分岔路口时选择了后者。刘世振直言,上海的家长表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家长让孩子学围棋,就是想让他们接受素质教育,而不是专门走围棋这条路。大部分家长不希望孩子为围棋放弃学业,这就导致了很多有天赋的孩子就此被埋没。”
正如刘世振所言,选择职业围棋这条路就意味着投入大量时间训练,很有可能让孩子在小学阶段就不得不放弃学业,只有这样才能与全国各地的围棋少年竞争为数不多的职业名额。被称为“围棋高考”的职业定段赛是成为职业棋手的“独木桥”。在今年8月举行的全国职业定段赛中,仅有37位选手突围成功,获得成为职业棋手的资格,难度远超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
畸形趋势未来或得以改变
“少儿热、职业冷”这样略显畸形的趋势也许会在未来得以改变。
首先是业余围棋近年来的良好发展,为棋手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十年前,绝大多数围棋比赛只对职业棋手开放,业余棋手能参加的寥寥无几,无法获得职业段位,就意味着缺少比赛机会,从而无法提高竞技水平。近年来,随着陈毅杯、钻石杯、晚报杯、黄河杯等大量业余围棋比赛在各地涌现,为业余棋手们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业余棋手不仅能获得充足的比赛锻炼机会,胜者还能获得数额不菲的奖金。陈毅杯冠军奖金高达12万元,已不输职业赛事;业余围棋联赛通常一盘胜局奖金在5000元左右,常年累计下来,收入亦较可观。与此同时,随着大量围棋线上平台的出现,也让业余棋手拥有更多找到合适对手的机会,积累实战经验。
另一方面,各围棋管理机构和组织纷纷出台相关“保护性”政策,以期为更多热爱围棋的人打通上升途径。中国棋院正逐渐调整定段赛年龄限制,目前定段赛参赛年龄已放宽至25岁。这意味着棋手在大学毕业后仍有机会冲击职业段位,为他们优先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没有必要非得走上早早放弃学习的“华山一条路”。
而在今年1月,上海市围棋协会通过新的奖励机制,对职业定段成功的13周岁以下上海本土棋手及其教练团队一次性给予20万元的奖励。这是为了激励更多有天赋的孩子选择职业围棋之路,同时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刘世振表示:“目前上海棋院为学生安排训练、学习的条件比以前好得多,只要他们决定走职业这条路,我们都会尽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
(本报衢州11月12日专电)
作者:吴雨伦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沈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