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有道路交通标线中,虚线向实线的变化是突变的。由于缺少过渡和足够提示,驾驶员往往来不及提前变道,从而引发临时变道甚至是剐蹭事故。上海民办圣华紫竹双语学校的李梦唐同学基于心理学理论“刺激驱动的注意捕获”,设计了多重视觉刺激的动态渐变虚线,综合大小、新奇和对比刺激,强化视觉变化效果,增强捕获驾驶员注意。同时提供定性或定量距离信息,警示驾驶员虚线即将向实线转变,从而有效降低重要路口的拥堵状况和事故发生率,具有极高的社会效应。在今天举行的第七届上海市“未来科技之星”评选和培育活动颁奖仪式上,李梦唐获评“未来科技之星”称号。
当天活动中,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签约仪式。三方将就培养具有科技素养与全球胜任力的青少年为目标,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就主题课程、实践活动、课题孵化、赛事开展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努力形成教育活动、教育组织、教学实践的特色教育服务与展示平台。
上海市“未来科技之星” 项目,是由上海市儿童基金会、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以及上海东方证券心得益彰公益基金会共同举办,面向6岁至13岁(幼儿园大班至六年级)少年儿童开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培育项目,旨在从基础教育抓起,努力培养少年儿童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学创造能力,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培养新一代。
“未来科技之星”活动针对年龄特点,评选分科幻画、科学创意和科技成果创新三类。本届活动共收到来自16个区申报的1125个项目,有216个项目入围,并参加了两个阶段的培育活动,最终评选出“未来科技之星”一等奖30名,“未来科技之星”二等奖50名,三等奖120名。同时8家单位入围了第七届“未来科技之星”评选和培育活动优秀组织奖名单,6所学校荣获了第五批上海市少年儿童科普教育示范单位。
本届活动采取双线融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计8场线上小程序创意设计培训、6节有关低碳主题的线上微课、1次涵盖自然科普、绿色碳汇、医疗健康、智慧生活等多元内容的线下体验活动。本届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对入围学生的培育工作,在形式上增加了线上培育的方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也进一步扩大了受众面,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们的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实践水平、思维方法等能力。
华东理工大学附属小学的邱牧城也在颁奖仪式上给介绍并演示了他的科技创新成果《可变形的聪明抽油烟机》。这款抽油烟机具有“河马嘴”“象鼻子”“爬树猴”“机灵獴”四项创新功能,可以扩大抽油烟吸力覆盖范围、自动伸缩并检测油烟,让美食烹饪更健康。
七年来,“未来科技之星”活动一直秉承从小培育孩子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项目覆盖本市16个区近万名学生,举办具有针对性的培育活动,包括训练营、专业讲座、场馆测试、科技制作、探索自然等,有效促进学生的科学精神,培育少年儿童的探究能力、实践水平和思维方式等。
作者:张鹏
编辑:李晨琰
图片来源:本报摄影记者 叶辰亮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