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苏步青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中科院院士李大潜回忆苏老对自己的影响,如是说:“在我第一次出国时,老师给我写了一首七律,其中的‘他年驰骋待君还’提醒我,学成回来报效祖国。当时我就坚定了信念,我的事业在复旦、在中国。这首诗陪伴我到现在,是我一生的教育和鼓舞。”这是李大潜对导师苏步青最深刻的记忆。
“苏老的教诲影响了我的一生,也造就了我的一生,所以在怀念苏步青院士的时候,也对我们自己有很大的启发,也有更大的前进动力。”
在建设数学强国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重提苏步青效应?为什么要缅怀苏步青先生?为什么要重新学习苏步青精神?
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陈猛的话代表了大多数学人的思考,他说:“苏老过去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践行的誓言——‘个人的成名成家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使我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发扬光大’在当下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
数学就是要为国家创造价值
苏步青是著名数学家,早年留学日本,知名数学家陈省身曾在谈到苏步青时说过,当时能够发表一篇论文的人寥若晨星,但是苏步青一口气在日本的《日本数学辑报》上发表了12篇关于仿射曲面论的论文,很快就被称为国际微分几何大师、东方的第一几何学家。而在苏步青的学生眼中,最深刻的印象则是苏步青关于应用数学要面向国民经济,要为国家创造价值的思想。这也是苏步青到他的弟子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系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洪家兴、陈恕行、李骏等,复旦大学数学学科代代传承的传统。
他的学生忻元龙谈到,上世纪50年代苏步青就树立了一个非常坚定的信念,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数学。当时他和同为苏步青学生的华宣积一起陪苏步青先生一起去江南造船厂,造万吨轮需要放样,苏步青根据实际需求做了一个船体数学放样的方法,并且把它变成数学程序。完成后他认为这个方法非常有用,于是后来他又创立的计算几何这样一个新的学科,就是现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并且培养了大批人才。
李大潜说,他第一次出国前,苏步青先生提出周末带他去北海公园玩一下,顺便为他送行。“虽然我是苏先生很亲近的学生,但是这个待遇也是第一次,冬天的白塔其实不见得很有诗情画意,但是我们玩得很高兴。回去后我就写了一首七律送给苏先生,想不到他也写好一首七律送给我,其中,他说“他年驰骋待君还”就是希望我学成之后能够回到复旦,回到祖国,报效祖国,他后面两句是,银机顷刻飞千里,咫尺天涯意未阑,就是指这种期盼带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就是我的事业是在复旦,在祖国。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回来报效祖国。他的诗一直陪伴着我到现在。是对我非常大的教育和鼓舞。”
培养学生就是要超过自己,要一代超过一代
在不少学者看来,正是苏步青引领复旦数学学科发展。上海数学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李骏说:“我在复旦读书时,苏先生经常说过,我们有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习环境,你们一定要做最好的数学。后来当我遇到困难也曾经想过退出,但是一想到苏先生的话就不敢退了。”
在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有一个传统从苏步青时代一直传承到现在,就是讨论班制度。每次讨论班前,苏步青都要发给学生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学习,然后学生讲,他来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互相提出一些问题,形成教学相长,后来这个讨论班制度就一直保存下来,并在多个院系推广。
中科院院士,数学系教授陈恕行说,讨论班上苏步青常常会提出一些战略性的问题,未必有什么答案,但是这些问题常常引发大家的思考,“我后来在数学上解决的几个问题,都是与谷超豪先生在讨论班上提出的几个原始问题相关的”。
苏步青是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也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与开拓者。在数学系不少学者看来,复旦大学数学系走到现在,可能就是所谓的苏步青效应。
“苏步青先生从不自夸,相反在一些公开场合都大声疾呼,他说我老了,年纪大了,学问也老了,应该多培养年轻人传承。” 李大潜说,他尤其看重培养年轻人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他的诗歌说过,休夸桃李遍天下,但盼光风润大千。这也是他作为数学界宗师的广阔胸怀。
洪家兴同样提到,讨论班是苏步青雷打不动必定会参加的。有一天下大雨,数学系门口积了很深的水,大家都以为苏步青不会来参加了,没想到当时快80岁的苏步青把鞋脱了光着脚趟水进来了。“他强调,首先培养学生要超过老师,数学学科要进一步发展,本身也需要培养的学生一代一代都要不断超越。第二要有宽广的胸怀,支持学生发展新的方向。第三,不能有门户之见,但凡是优秀的人,就要多给与引导和支持。”
打通学段之间的隔阂,关注基础教育人才培养
苏步青曾在诗中写自己“毕生事业一教鞭”,他还将人才培养的目光投向基础教育。打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之间的隔阂,为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支持,这也成为复旦大学数学学科的传统之一。
“数训班”就是苏步青的一大创举。1959年底,复旦大学数学系就从上海各区县中学挑选出100名优秀高中生组成“数训班”,为数学研究扩充力量,而每年接到中小学生、社会人士来信求解数学题、诉说苦恼,苏步青也总是抽空回信答疑,勉励青年人。
早在1960年代,苏步青就编过代数、几何中学教材,后来还提出,“把中学教师的水平提高一些,这是中学教育的关键所在”。1982年,耄耋之年的苏步青为中学教师举办讲习班,用高等数学的思想指导他们,提高论证能力和数学素养。其后,他还设立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奖励在数学基础教育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与个人,并将晚年所获100万港币奖金的一半捐给了这一奖项。
为挖掘和培养数学人才,苏步青在担任上海市数学会理事长时,在全国发起中学生数学竞赛。李骏就是1978年在首届全国八省市中学生数学竞赛中夺魁。2019年,李骏从斯坦福大学回到复旦,牵头建设上海数学中心,与复旦数学科学学院一起启动“数学英才试验班”,联手中学培养有潜质的数学人才,为培养未来数学家耕耘沃土。
在过去几十年中,谷超豪、李大潜等也多次为中学数学教材的编写和数学教学改革投入诸多心血。苏步青的学生之一顾泠沅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就投身乡村基础教育,用45年让“青浦实验”的中国经验惊艳世界,早在1992年,顾泠沅主持的青浦数学教改实验小组就曾获得第一届苏步青数学教育一等奖。
作者:姜澎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来源:复旦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