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每天工作很忙,无精力与我们沟通,即使有时间也是拿着手机刷微信、看抖音……”
“父母把我们的快乐、烦恼放在朋友圈里,有时,这样的分享却让我们感到是种负担……”
少先队上海市第八次代表大会下月召开,记者调研时发现,小代表们提案中,亲子关系亮“红灯”的话题并不少见。
这多少让人有些无奈——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更好养育孩子,成为许多家庭最重要的事情;而另一方面,面对家长的辛苦付出,孩子却并不领情,甚至产生了叛逆和反感。
“家长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看来,如今,家庭教育重要性被前所未有地提及,但家长忽视儿童、不理解儿童的现象比比皆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要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之上,家长需要真陪伴、真交流。他透露,目前教育部正在编撰《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
“爱慕虚荣式”的晒娃让娃焦虑
“这是最好的五一节礼物!”刚刚过去的小长假,一位三年级学生家长在朋友圈里晒出了孩子考取全国某数学竞赛证书,朋友小娜看到后直咂舌:“看看人家的孩子是怎么教育出来的,如果不奋起直追,恐怕与人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小娜默默关掉了旅游信息的相关页面,转头给孩子报名了另一家英语培训班,母女俩加班加点地刷题,才能减轻心中的些许焦虑情绪。
朋友圈早已变成家长们的“大型晒牛娃基地”!父母在恣意分享“教育战果”的同时,考虑过孩子们的感受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11岁的学生章楚依对此感触很深,她说:“不加节制的分享孩子的才艺、成绩、荣誉等,不仅会增加家长之间的攀比,还会将压力转嫁到我们孩子身上,逼着我们学这学那,强迫我们做超出我们能力之外的事,使我们不堪重负。”
对此,章楚依在少先队活动课上开展调查显示,近八成少年队员的父母曾经将孩子的生活、学习分享到朋友圈。这些队员中,有六成表示并不赞成家长的做法,他们认为,家长在分享之前应该征得孩子的同意。此外,有七成以上的队员表示,曾经受到其他家长分享内容的消极影响。
章楚依说,父母在朋友圈里看到了“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就会对自己横加指责、表示不满。“特别是有些学霸家长的朋友圈,看了更是让人焦虑。”
“爸爸、妈妈,请分点时间给我”
“看似爸爸妈妈在陪我写作业,其实,他们就在一旁刷抖音或者朋友圈,这种陪伴能算是有效陪伴吗?”上海闵行区民办华星小学姜畅同学对该校五年级的233名队员进行家庭调研,她发现,65%的少先队员表示,父母在家自顾自地刷手机,忽略了亲子之间的沟通。
“爸爸,妈妈,请分点时间给我!”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学生宫羽萱也在提案中提及,“我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爸爸妈妈的陪伴。然而,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增多,手机抢占了爸妈越来越多的时间。”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减少,导致亲子之间缺少沟通,家庭矛盾日益突出。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友爱实验中学的杨雨宸就表示,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沟通教育都是“苦口婆心”式的唠叨、命令式的强制措施,有的甚至打骂孩子……“小队员们虽然理解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我们好,但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我们。”
去年,一份《中美日韩网络时代亲子关系的对比研究报告》也曾指出,只有不到六成的中国中小学生会经常与父母(监护人)交流;相比之下,日本、美国、韩国中小学生与父母交流的比例都在八成左右。报告还显示,近半数中国中小学生父母有一边玩手机一边和孩子讲话的情形,这一数据在四国家长中占比最高。
建立家庭“养机场”和“时间银行”
孩子们心目中期待怎样的亲子关系?
宫羽萱则建议,为父母设立“时间银行”,记录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看谁最“富有”。“爸爸妈妈每天回家陪我们几分钟,读一篇文章、一首诗等,我们也要多陪伴父母做家务。”
姜畅也提出要建立家庭“养机场”——家庭中固定放置手机的地方。爸爸妈妈每天下班回家后,除了正常接打电话外,要把手机放在固定的地方。这些余下的时间,可以用来陪伴孩子。
杨雨宸则建议,开设“社区父母课堂”,邀请家庭教育、心理健康、青少年教育等领域的专家,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在孙云晓看来,家长在朋友圈里过度晒娃的行为并不可取。一是过度暴露孩子的信息,存在安全隐患;二是盲目的炫耀和攀比,会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父母晒娃大多出于好意,也丰富了生活情趣,但孩子不是宠物。儿童是权利主体,家长的行为应优先考虑对儿童是否有利为原则来对待。”
孙云晓说,中国父母总是强调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家长为孩子牺牲很多,但父母常常忽略一点——爱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现代社会儿童已经开始有了自主意识和维护权利的意识,这是少年儿童自我觉醒的表现,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支持和理解。每个家长都应该不时追问自己:我是儿童的友好父母吗?
作者:张鹏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