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高校,学生绝对贫困的比例正在逐年降低,贫困的类型正由单纯的‘缺钱’演变为‘缺发展支撑’。”记者从今天举行的2018年上海市学生资助工作推进会既优秀典型表彰会上了解到,上海学生资助工作的重心正在发生转移,即从“大水漫灌”步入“精准滴灌”的新阶段。
眼下,不少高校正借力大数据,创新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工作,努力兑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终身发展的机会”的承诺。
借力大数据,做实精准资助
记者从今天的会议上获悉,2017年,上海的学生资助工作已形成“奖、助、贷、勤、免、补”六位一体的,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学段资助体系。
市教委副主任郭为禄介绍,上海正在建立多途径的资助对象认定机制,通过采用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
以上海大学为例。2017学年底,该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2323人,占在校生人数的11.3%。其中,低收入家庭达90%;还有近六成困难学生属于特殊情况家庭,他们中有的是孤儿,有的来自单亲家庭,有的身患残疾。
“我们发现,这一困难群体的比例正在逐年走高,使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问题愈加复杂错综。”上海大学副校长聂清介绍,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工作更精准,学校创设了量化测评、民主评议和辅导员访谈三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三种方式相互印证,在保留以家庭经济收入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域分布、家庭特殊类型、大重病、自然灾害等多个因素,通过综合认定打分,力求在困难认定方面实现公平、公正、合理。
与此同时,学校还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舆情信息研判,形成了学生成长档案的帮困预警工作闭环。比如,通过综合分析学校“一卡通”系统及其他部门提供的数据信息,就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到一名学生的上网记录、餐饮消费、超市消费、宿舍门禁、图书借阅、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情况,由此实现对特定学生群体异常行为的有效识别,进而更有针对性的产生行为预警、帮困预警和安全预警等多元化的预警分析反馈机制。
理顺工作机制,确保“应助尽助、能助全助”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松江区教育部局长陈小华介绍,该区通过开发学生资助管理平台,一站式受理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期工作,具体包括学生或家长申请、学校初审、区资助中心复核、计财科审核等工作流程。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松江区有效提高了学生资助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直观性。
“此前,学生资助工作由于涉及街道、民政、教育等多头,有时候会出现同样类型的贫困家庭由于受助政策不一致而造成资助标准不尽相同的情况。”陈小华说,经过调研后,目前,该区的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归口统一到教育部门,理顺了的学生资助的操作流程。在具体资助中,该区按照学前、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职教育和残疾学生等不同对象规定每个学段的资助对象,从而保证学段内的同类学生能得到应助尽助、能助全助。
据悉,为确保资金分配精准、发放精准,上海实施全程把控,以资金预算方案精准为基础、以发放可追溯为评判指标、以专项监督为发放保障,市教委每年均会对资助项目的发放情况进行专项核查。
隐形资助力度将进一步加强
另据了解,上海还将进大力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培训、就业创业、科研创新、海外游学、社会实践等方面的隐性资助。
今年,上海大学将推出奖补专项资助方案,涵盖保障需求、就业援助、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慈善公益、文化艺术素养提升与海外学习交流六大板块。值得关注的是,上大将每年设定一定的经费,重点推出优秀困难学生海外学习交流专项.
继续强化资助育人,完善发展型资助体系,郭为禄介绍,上海将继续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人人成才”教育目标融入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比如,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自强自立精神等。
作者:首席记者 樊丽萍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