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穿行于黄浦滨江,人们能在距“大烟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不远的世博创意秀场里,与两个特别的展览相遇——小红书十周年摄影展“他们中的我们”和“青年艺术家发光计划”展。这是小红书“马路生活节”正在举办的“转角艺术展”。
有别于平常人们熟悉的美术馆里的艺术展,这两个“转角艺术展”显然更富于烟火气,生动诠释着艺术的生活化与生活的艺术化。
摄影是普通人对生活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恰为一门艺术。小红书十周年摄影展“他们中的我们”展出的99幅摄影作品,来自活跃在小红书上50位用户。
七种颜色的展墙,将这个展览俨然分为七幕人生戏剧,分别是“夏天的影像诗”“时光的切片”“在街头,偶遇巧合”“想象吧,城市!”“拥抱是体温的连接”“穿越镜头的告白”“我们和他们在此相遇”。
展览不乏专业的策展和专业的影像输出质量,然而,打动人心的,更是一种平视的视角。
作品定格的对象,未必都具备美学性或当代性,更多的是表达了年轻人对于生活的细节点滴的东西的触动和记录;它们背后的摄影者,也未必是专业摄影师,其作品入选更多的是因在小红书平台,获得很多好评以及互动。
脸盘里泡着的一只大西瓜;海边一个洋溢着微笑的回眸;朝着阳光用双手比出的“爱心”;落地窗边尽情起舞的阿姨……作品中,满满的都是生活。
摄影展负责人兰多坦言:“摄影是直接的生活表达,我们在这里面选的都是真实影像。它没有大量的PS,也不是需要非常专业技术处理的影像作品,所以我会觉得摄影本身上承担着一种生活的直接化具象化的描述,以及他是有时间节点的,比如说你看到有人拍小朋友的成长,有的拍自己的家人,有的拍周遭的城市,有的拍晚上的那一刻光的城市。”
这个展览让观众看到,生活的表达从所有人中来,又回到所有人中去。“他们”和“我们”,都是生活的行动者和影像记录者。
青年艺术展并不鲜见,“青年艺术家发光计划”展的特别之处则在于,关注到了一种不一样的艺术交互方式,并且用这种方式重新发现青年艺术的更多可能。
青艺展的负责人凌音留意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也有越来越多的买家因为看了小红书上的笔记而种草了某位用户的作品,进而买下作品。艺术生态有意思的这种变化,正是促成此次展览的一大初衷。
这个展览集结了活跃在小红书上的20多位青年艺术达人们,其中有专业艺术家,也有素人创作者,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科班毕业的初创艺术家。他们一部分来自平台征集,一部分来自艺术垂类相关KOL的推荐。
作品与生活的关联,及其在艺术生态里与观众、专业艺术同业者等的关联,是重要的入展理由。
其中有一件作品出自今年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展,当时在小红书上引发了很多人的关注。得知所在社区有位大爷获得外部信息的唯一渠道是一台收音机,这位学生为大爷单独创造了一个特别的频道,这个频道每天像连续剧一样播报一部小说的内容。这部小说是创作者和ChatGPT一起写的,内容正是关于他们那个社区的原住民。
凌音坦言:“这个展览是想表达对年轻人的关注,给他们更多表达的空间和机会,虽然他们现在还不是很知名,或者相对来说不是真正已经进入主流艺术圈的群体。””艺术本身的灵感是来源于生活的。当代艺术可能跟以前的经典艺术,或者是早期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背景不一样了,当代艺术的这些艺术家更多的是表达他们对生活的一些细节的捕捉带给他们的灵感,我觉得他们本身是分不开的。”
作者:范昕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