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事已高且重疾缠身的配音艺术家乔榛要在沪上举行两场舞台诗歌吟诵演出,这无异于是文艺界的“惊天大戏”!就其受关注的原因,声音技艺超群、艺术境界高远、学术精神绝佳等,可能还是出于对乔榛艺术本体的尊崇,窃以为,这些是相对表面的原因。对祖国母亲的深沉挚爱,才是这次音乐会受到关注的内在因缘。乔榛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非常爽快地接受主办方“东宝文化”的邀约,尤其是全身心地准备他的这次“献给母亲”的艺术生命创造之旅,从作品遴选到排演等细节都深切力行,可见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演出,对于此时此境的他意味深长。乔榛说,如果不是祖国母亲的关爱,他不可能有今天;如果没有观众的支持,他不可能去攀越一个一个的艺术高峰。
“吟咏所发,志惟深远,体悟为妙,功在密附。”(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吸引乔去演绎的诗作也是大有来头,它们是青年时代就以品评尚无成名的莫言作品而崭露头角的文学家林在勇的新作,《七律·谒韶山》《千秋岁·<春上海1949>》等七首古体诗,是从林新进出版的两部诗集中精选出来的佳品。乔榛自言是林在勇的古体诗中深沉优雅的意韵触动了他,并在潜心阅读而后亲自遴选出,并克服困难坚持要与诗人当面地深切交流,商定吟诵中的微妙声韵抑扬。他是被林诗中的奇巧手法与丰富情感所吸引,藉此而触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献给母亲”之炽情。
林在勇九首诗是他“摇荡性情”的才情抒发,丽词精绝,主题精准,意境深广,艺趣横生,有明快的节奏而飘逸的风情。如:“万里风烟到此淳,韶山山水总青春”(《七律·谒韶山》),以目及山水之青春而遥想并寓指当年毛泽东所在韶山时的青春样貌;“千秋岁,繁花总在春深处”(《千秋岁·<春上海1949>》),以词牌中的“秋”为情感之依托,引出主题“春上海”的呼应关系;“谓我曾来,勾春便去”(《天香·咏雪》),以雪的“勾春”之前引而寓指雪的洁白形象与奉献精神,其中的妙趣点画是词的亮彩之处。林在闲暇之余游历祖国山川,参加主题性活动,他将“感荡心灵”之思化为诗词。如:游历云南大理,谣唱“蝴蝶泉边”的“小河淌水”,想象“月亮出来泪汪汪”的深情厚谊,这是他熟谙多首民歌后的旁征博引,意境幽远而又情趣飘逸;游历扬州,目之所及的是廋西湖、何园、个园等景物,耳边响起的是姜夔自度曲《扬州慢》的妙音,《广陵散》的琴音,而放声抒怀的李白“烟花三月下扬州”曾有过的豪情,一首《扬州慢·诗里亭桥》中所蕴多首唐宋古曲与诗词,读来让人情思绵长;夜游杭苏运河,触景思人,感叹历史烟云,“一镬江山,男儿心史,与谁同爨”,词的落脚点是“合琴心剑胆”的豪情(《水龙吟·杭苏运河夜航船》),其中的美景、柔情最后聚合为豪放舒展之境;游常德十里诗墙,“抗日忠魂已作神”、“一自朗州司马去”,致敬的是常德英雄;在“观海百千里”时,想到的是“经年亿万祀”,在审视“宇宙一如常”后,感叹“人生有以似”,历史的回想勾起由古至今的人生感悟,读来让人思绪跌宕,其中寓指的人生哲理让人醍醐灌顶,触动心灵。
林的诗词创作注重中国古典手法中的抒情性传统,以“文绮”之笔触而展现“雅怨”之情理,“一唱金陵遗曲,石头将泪捐(《绮寮怨·红楼梦》)”,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红楼梦》予以婉转流连的意造;他善于营造意境而落脚于“造情”,“欸乃摇光,星来梦底,神游月畔”(《水龙吟·杭苏运河夜航船》),“星光”是“神游”的物化梦想载体;潜藏于内的是情感的真挚深沉,其诗词讲究“丹采”的外在润饰和“清刚”之气的内在主干,他以南方文人的“文温以丽”之审美,追求文词之“绮丽”,在文字巧用上而至榛“华美”,尤其是“雕文织彩”的能力令人称道,其诗词的感人冲击力是由表及里的,如“百年后信真天运,何幸人间有是人”(《七律·谒韶山》),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人定胜天”革命信念予以点睛之叹。
音乐会中所吟诵的九首之内容虽然各有所指,但中心意指都是在致敬祖国母亲,或历史踪迹的勾勒或现实风貌的描绘,九个不同的角度反映九种祖国的镜像。参演者朱昊冰和王鲁曾是游学海外归国的钢琴家,他们在异国他乡更加理解祖国母亲的情感深重,以其感同身受而更能以中国红色题材经典钢琴曲而表达其“献给母亲”的意象所指。两位钢琴家的恩师王建中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彩云追月》等作品,其艺术表达与乔榛诗诵礼献祖国母亲的主题是绝配的诗乐。诗乐相配是音乐会诗词和钢琴曲遴选作品的基础,如“红色情怀篇”中的《七律·谒韶山》配以《浏阳河》、《千秋岁·<春上海 1949>》配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民族和韵篇”中的《玲珑四犯·大理民歌》配以《云南民歌五首》、《扬州慢·诗里亭桥》配以《梅花三弄》,《绮寮怨·红楼梦》配以《读红偶感·潇湘夜雨》,“中华壮志篇”中的《水龙吟·杭苏运河夜航船》配以《彩云追月》等,尤其是“红楼梦”之“读红”,是朱昊冰首演的恩师王建中最后期的作品,是师生二人旅居国外而对中华民族深沉真挚思念的共同表达,林在勇的词在乔榛的吟诵下必将给人产生形神兼具的艺术造境、造情之感染力。
纯粹以声音塑造艺术形象的乔榛在中国乃至世界电影艺术史上是广为人知的存在,其艺术魅力从《魂断蓝桥》中的配音就开始为人所知,他极为独特的声音魅力,巧妙地运用汉语言的神形兼备之特色而传神地抓住剧中人物个性,使极富磁性的“美丽”声音与原剧中演员的英俊外貌实现最佳配合,重塑了主人公罗伊的形象(陈孟云语)。其实,该剧在国外首演的时候影响力式微,正是由于乔榛的创造性演绎而使该剧“墙外开花”。乔榛在诗词吟诵上有其特有的技巧,首先是声腔共鸣技术的综合控制能力出众,音色变化丰富;其次是善于节奏和张力的变化,在字调、语调上注重微妙的变化,让人在精微之处感受语音艺术的深广魅力;再次是语气与语势上的多样变化,常会以“巧言切状,曲写毫芥”之法而赋予诗词以“丽曲新声,络绎奔发”(钟嵘《诗品》)。如:他在《七律·谒韶山》中以轻重缓急的节奏与语气变化,以每一句突出某一个词意的中心,从而将韶山所出毛泽东时代的“万里风烟”予以展现,他在将每一句的后两个字放慢、加重的基础上,将“百年后信真天运,何幸人间有是人”加以重复并提高声调,进而凸显全诗的主题思想。乔榛的吟诵以低沉的声调为基础,这与深沉而真切的“献给母亲”的基调相契合,他用清洗干净的咬字吐字而将语意精准呈现,丰富变化的语调与语气综合而成极富张力的声音造像,给听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以声入人心的感染力而展现其朗诵的艺术生命力。
兴多才博而又勤奋认真的乔榛在准备这次演出中,以其雕琢其诗词吟诵艺术的手法而吸引了大众的关注,他的个性风采是以声调流美为其外在的艺术造型手法。在表现林在勇格律诗词中又注意其内在的赋比兴的内涵与外延挖掘,注重韵味与“献给母亲”情感的深切表达,“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九首诗词以九种声音艺术形象而予以诠释,其语势逸宕而又顿挫有致。再加上钢琴家朱昊冰与王鲁、书法家吴雯婷现场的艺术荟聚,多元并举的“献给母亲”的诗词咏颂音乐会更为韵味至纯,造境动人心,品来兴味生,在情感上更为深沉而真切,雕琢成玉献母亲。
作者:王安潮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