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古城巴尔米拉遗址(图源:视觉中国)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巴尔米拉这个名字,可能不会那么容易被世人所广泛知晓。2015年5月,极端组织武装力量攻占了这座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仅200公里的古城。极端分子占领这里,除了叙利亚政府军守备薄弱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可能,就是瞄上了巴尔米拉的文物古迹。
西亚北非地区曾经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就诞生于这片黄沙席卷的土地上。作为一个建城史可能比罗马城都要久远的西亚城市,巴尔米拉承载了太多。而现在,即便它的生命早在三世纪末被罗马军团洗劫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但恐怖分子并不打算放过它,他们逼迫巴尔米拉博物馆的老馆长阿萨德说出转移文物的下落,好抢夺这些人类共同的遗产充作战争资金。但阿萨德拒绝了对方的威逼,而他也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用鲜血捍卫了巴尔米拉的文物。
阿萨德的死不但在叙利亚造成了极大震动,也让法国著名的古典文明学者保罗·韦纳颇为动容,《巴尔米拉:一座失落的罗马边城》(闫素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此诞生。在这之前,保罗·韦纳就已经撰写了多部有关古希腊和罗马历史的研究专著,但是,极端组织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任意肆虐,阿萨德看似飞蛾扑火但却勇敢壮烈的热血行径,都深深刺激了这位学者,他也因此决定用文字去讲述阿萨德所捍卫的这座古城的往昔岁月。有些事物,当你不再拥有,唯一能做的,便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保罗·韦纳所作的努力,正是对“拒绝遗忘”的积极践行。
然而,关于巴尔米拉的资料实在太少了,关于这座城市的起源,就存在诸多争议。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巴尔米拉的崛起得益于两河文明的滋养,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让它有别于那些靠积累农业剩余价值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城市,而是靠商业迈入崛起的快车道。
巴尔米拉地处地中海东岸的沙漠绿洲之中,本身就具有人类聚居的基本优势,其次,它也是欧洲人与两河流域乃至于整个伊朗高原开展贸易文化往来的必经之地。巴尔米拉是一个商业枢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最早的“海上马车夫”、曾经在文字上深刻影响欧洲文明的腓尼基人就在这座城市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古希腊文明兴起后,巴尔米拉也在经济往来中汲取了来自巴尔干的养分。
古罗马霸权的兴起,让巴尔米拉这一商业城市再也不能保持“光荣孤立”,而是必须在罗马人和他们的死对头波斯人之间作出抉择。经过抉择,巴尔米拉这座城市暂时倒向了罗马的阵营。在互动交流中,巴尔米拉也“越来越像罗马”,巴尔米拉的居民也把自己视为罗马的一分子。
但是,如作者所言——“巴尔米拉的历史应该是蜷缩在大文明旁边的一个小社会的历史,小社会的精英或多或少地浸渍在大文明的文化当中,导致产生混合的文化”。在政治和社会生活“罗马化”的过程中,巴尔米拉并没有因此迷失自我,它继续保持着与过往贸易伙伴的密切联系,包括罗马的宿敌波斯人在内,也保留着受到希腊人影响的艺术文化。
极端组织会绞尽脑汁地去破坏它,或许也与恐惧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有关。可是他们恰恰忽略了,他们也许能够暂时毁灭承载着独特精神文化的建筑,但只要人类继续用平等包容的眼光来审视外面的世界,极端分子的目的就永远也不会达到。巴尔米拉的古迹虽亡于战火,但多元文化主义将不朽永存。
《巴尔米拉:一座失落的罗马边城》
[法]保罗·韦纳 著
闫素伟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李文畅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