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一代年轻人,有人说他们善于学习、创意十足,也有人说他们敏感脆弱、不能吃苦;有人说他们拥有时代和机会的偏爱,也有人说他们缺乏信念、没有方向;有人说他们依赖网络疏离真实,也有人说他们用热爱在雕塑生活……人们总有太多的话想去总结、归纳这一代年轻人,却又似乎总是冒出新的答案。
等待疫散花开的上海,人们在同心守“沪”中,重新认识这一代年轻人。
张弘、富敏,上海电视台的退休编导,经典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创作者,这两天,老两口拍的一段视频在网络流传。视频中,家住浦东的他们坦言,小区自从3月10日进入封控以来,说心里不焦虑、不着急是不可能的,毕竟蔬菜告急,牛奶喝完,最重要的是糖尿病人需要的胰岛素也亟需补上。但这些困难的日子里头,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病毒无情人有情。
在他们所住的高层建筑,邻里间原本“老死不相往来”,但封楼的第一天开始,楼里突然冒出了许多年轻人。他们自发组成志愿者队伍,张罗居民们做核酸,每一栋、每一层、每一户都挨家挨户地叫,一次比一次有井然有序,一次比一次高效。年轻的志愿者们每天从早到晚,奔跑在路上,他们为小区居民的快递包裹送完最后100米。他们也时时刻刻蹲守在邻里微信群中、忙碌在邻居们看不见的地方找资源,谁家需要订蔬菜、叫水果,群里一提,即刻回应……
这些把宅家时间都贡献给邻里、把个人风险放在一边的年轻人,是张弘、富敏在视频里称赞的“热情、友好、认真的”好邻居,也是生活在今天上海的这一代年轻人。
如果说老一辈电视工作者的视频道出了长辈对晚辈的鼓励,那么在B站,百万UP主拉宏桑发布于3月31日的更新,则是年轻人自己的宣言,这段视频迄今已超180万次播放。
身为一名00后,她在视频里调侃自己从微信头像到昵称,是长辈眼里一看就“不够稳重”的代表,半推半就被邻里群推举当上楼组楼长也是个“头脑一热”的决定。她把抗疫的严肃紧张放进了活泼又不失温暖的视频里,用自己的个人视角为人们呈现了上海这场大仗硬仗之中无数基层楼组长、社区志愿者的辛苦又繁琐的日复一日。
比如通知大家做核酸,看似简单的事情,在执行时却会遇到邻居家有小宝宝等不同细节需要额外协调。比如封闭的10多天,有居民提议能不能“近水楼台”向一楼的商住食堂买点菜,替大家跑腿联络的,也是这个00后楼长。
她的视频叙述的仅是小小一隅,但一滴水能折射阳光,此刻上海有无数位居民小区的楼组长们处理着类似甚至更难、更繁重、更棘手的问题。
而她的视频能有超180万的播放量,还在于00后楼长身上属于这一代年轻人的特质。
这一代年轻人,是专业精神和娱乐精神并存的一代,也是创造力和责任感并存的一代。他们把枯燥的知识放进了轻快的过程,让干货变得有趣,硬核变得有梗,让专业的也成为大众的。就像拉宏桑的视频,自嘲、沙雕与温情、一本正经地讲述基层琐事,交融穿插;她晒出的楼组微信群里,也不乏互相支持、打气、缓解焦虑、抚平emo的轻松一刻。
这一代年轻人,也是自信从容的一代人。
他们尊重代际间不同的理念,看得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同时他们也乐意更多沟通促进理解、更多学习提升自我。
就像拉宏桑的视频,插科打诨间道出了一个00后眼中互相安抚、不惧社恐的社交新世界,也传递了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对包容并蓄、互敬互助的渴望。
今天刷屏的还有32岁的李娜。一位安徽来沪的女生,是年轻的母亲,也是90后年轻人。她一个人在独守便利店23天的故事成了今天朋友圈的爆款。故事的主角,当然是一位懂得换位思考、为周边居民留守便利店输送生活物资的店长;而出现在其中的请她到自家洗澡的女孩、给邻居送个人卫生用品的小姐姐,都是生活在上海的普通年轻人。
他们曾是被呵护的一代。而今,我们欣喜地看到,他们也在用肩膀扛起责任,不够成熟却足够勇敢,面对时代的呼唤,他们对小家、大家、国家的热血也同父辈祖辈一样赤诚,一样勇于担当。无数个这样的年轻人,用自己小小的能量聚沙成塔,最终肩并肩踏上新一代的长征。
图片:看看新闻视频号、B站、微博截图
作者:王彦
编辑:汪荔诚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