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读书好时节。疫情之下,出行按下“暂停键”,但居家阅读、静心思考不会停顿。
在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上海市社联与世纪出版集团、文汇报社特别策划“阅读的力量·一直在一起”主题活动昨天启动,邀请沪上学者、作家为读者做“1+N”推荐——可以推荐一本优秀图书,也可组合推荐一首乐曲、一部电影,甚至一篇好文章,分享阅读观赏经验,共同彰显读书有力量、同心向春行的信心与希望。活动将持续至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今天,上海社联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教授推荐了《阿诺德·汤因比传》,东方卫视主持人、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曹可凡“安利”了《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与科幻电影《沙丘》。
陈恒推荐语:
由20世纪美国学院派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1917-2016)来撰写20世纪伟大智者、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1889-1975)的传记,他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麦克尼尔客观评判了汤因比的得与失,根本原因在传记作者本人也是宏观世界史的研究者。
汤因比的著作是以其渊博知识作学术基础的,散发着浓厚想象力,作品呈现生动的、多彩的、柔韧的风格;汤因比不是以民族国家为历史单位来审视历史的,而是以文明为单位来研究历史的,这是他最伟大的贡献;汤因比引入了挑战-应战的概念,以此研究人们如何应对他们遇到的挑战,从而决定了文明的崛起和堕落,这一理论虽然招致批评,但“将历史史实串联起来的想象力才是赋予一部史学作品以意义和结构的东西——因为事实本身不会说话,也不会自动排列出读者可以理解的前因后果。因此,同其他任何一位史学家的作品一样,汤因比的史著在本质上具有诗性,并且也应当按照诗歌的标准而得到评价。”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这样的历史学家,也许我们的时代更需要具有“诗意”的历史学家。
历史的趣味在于细节,通过细节可以更全面理解人与事。汤因比的侄女写道,“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他的处世风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跟所有家庭中的情况一样,我们私下里都会取笑他的一些怪癖,尤其是他的极度吝啬。他不愿意花任何钱。如果你去他家拜访的话,午餐通常是一片生菜叶和薄薄的一片火腿——运气好的话还会加上一片面包。他从不坐出租车,永远只坐公交车。他一辈子都为金钱问题感到焦虑,尽管他写作与讲座的成功为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书中诸如此类的历史记述俯拾皆是,也许能消遣疫情紧张期间所带来的压抑。康德说:“我们渴望有一部人类历史,但确实并非是一部有关已往的、而是一部有关未来的时代的历史,因而是一部预告性的历史”,汤因比的作品、麦克尼尔的作品就属于此类。况且中译本文笔流畅,贴近原文,可读性高。
曹可凡推荐语:
历史总是由一个又一个具体事件和人物连缀而成。书写历史,既可以像《史记》《资治通鉴》那样正襟危坐,也可以像《世说新语》那样娓娓道来。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是一部叙写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艺坛往事的回忆录,以短文形式叙述其亲历的1945年之前的四十年间的艺坛往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艺坛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
作者丁悚先生是上世纪上海文化界一位扛鼎人物,与文化界名流来往频繁。由于身兼漫画家和报人这两个身份,他几乎经历了那个时代许多重大文化事件。他的家更是名符其实的“艺术沙龙”,无论是像张正宇、张光宇、叶浅予、鲁少飞、胡考那样漫画史上标志人物,还是像聂耳、严华、周璇、刘琼、吴永刚那样的文艺新生力量,都是丁宅的座上宾。因此,丁悚笔下人物都是他长年交往的挚友,他(她)们所经历的人生故事,也都是丁悚亲眼所见。而丁悚又善于以画家敏锐的视角,神形毕肖地予以真实还原,读完后彷佛身临其境。丁悚这一名字对今人而言略显生疏,但其哲嗣漫画家丁聪却大名鼎鼎。丁悚先生在美术史上的地位不该被遗忘,而他所记录的那些或长或短的人和事更是有关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电影《沙丘》为观众呈现了一段神秘而感人至深的英雄之旅。天赋异禀的少年保罗·厄崔迪被命运指引,为了保卫自己的家族和人民,决心前往浩瀚宇宙间最危险的星球,开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与此同时,各路势力为了抢夺这颗星球上一种能够释放人类最大潜力的珍贵资源而纷纷加入战场。最终,唯有那些能够战胜内心恐惧的人才能生存下去。
图片来源:主办方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王雪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