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崇高地位由来已久,比纸、塑料、玻璃和金属都要久远。故事起自人类把河床的黏土放入火中,发现黏土不只会变干,还会产生质变,从原来的湿湿软软变成坚硬的新物质,性质几乎跟石头一样,不仅坚硬、强韧,而且能塑形做成贮藏谷物和取水的容器。没有这些容器,农业和屯垦就不会出现,现有的人类文明也不可能发端。这些素朴的容器在一万年后得到了“陶器”的称号。
然而,这些早期的陶器其实并不像石头,它们的质地脆弱且易碎,摸起来粗糙并容易渗漏,放在显微镜底下看,它们的表面都是小洞。
陶瓷不同于金属、塑料或玻璃,无法熔解和浇铸。但更正确的说法是,没有其他材质能承受陶瓷熔化时的高温。陶瓷的成分跟山峦及岩石一样,熔解后就成了岩浆或熔岩。但就算能取得熔岩并灌入铸模,也无法制造出强韧的陶瓷,至少绝对不是你认得的,或用来泡茶的那种。熔岩当然只会形成火山岩,充满孔洞与瑕疵,需要历经地底深处数百万年的高热与高压,才会转变成所谓的火成岩,建构起高山和丘陵。因此,想制造取代岩石的人造物就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利用化学反应,也就是水泥和混凝土造成的作用;另一条是像制作陶器一样,在窑里加热黏土,但不是把黏土熔化,而是利用结晶的一个特殊性质。
东方的陶匠最先解决了陶器多孔和易碎的问题。他们发现只要在土坯上覆盖一种特别的灰烬,这些灰烬就会在加热时变成玻璃态涂层附着在陶器表面,把土坯外层的孔洞都封住。改变釉粉的成分与上釉部位,就能为陶器上色和装饰。这不仅能让陶器防水,更开启了陶器装饰的新境界。
上釉能防止水分渗入,却仍无法解决瓷砖内部孔隙过多的问题,而这正是裂痕出现的原因。所以瓷砖还是相对脆弱,上釉的陶杯和陶碗也不例外。这个问题还是由中国人解决了,不过靠的是发明一种全新的陶瓷。
两千年前,东汉的陶匠想要改善自己做出的陶器,开始进行实验。他们不仅尝试各种不同的黏土,还自己调配黏土,加入各种河里黏土不会有的矿物质。其中一种矿物质就是白色的高岭土。为什么要加高岭土?没人知道。或许纯粹出于实验精神,也可能因为陶匠喜欢高岭土的颜色。
他们显然试过各种混合,最后终于发现一种特殊配方,成分包括高岭土和一些其他矿物质,例如石英和长石,混合成一种白黏土,加热后会变成非常好看的白陶。这种陶并不比土器强韧,但和之前已知的黏土不同,只要把窑火加热到极高的1300℃,它就会发生奇怪的变化,成为外表如水的固体。这种白陶的表面近乎完全光滑,可以说是世上可见的最美的陶瓷,而且强度和硬度都远超其他陶瓷。由于强度极高,它可以制成极薄的杯碗,几乎和纸一样薄,却依然不容易产生裂痕。做出来的杯子近乎透明,相当细致,它就是瓷。
瓷结合强韧、轻盈、优雅和无比光滑的特质,成为它最强有力的条件,很快就和皇室连上了关系,成为财富和高雅品位的象征。但瓷还有另外一层意义。由于造瓷需要丰富的知识与技术,要能找到适当的矿物比例并建造可以产生高温的陶窑,瓷成为技巧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象征。瓷很快便从中国的骄傲变成了中国的图腾,成为国力的展现。自此之后,中国历朝历代都会有自己的官窑。
由于中国瓷器远优于其他陶器,使得中东和西方的商人一眼就晓得这些瓷器是多么有价值的商品。他们不仅引进瓷器,连品茶文化也一并引入中东和西方,使得瓷和品茶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所到之处无不风靡。当时欧洲人还在使用木杯、锡杯、银器和陶杯,瓷器充分显现出中国在工艺技术上超出其他文明甚多。用上等瓷器招待客人品尝上等中国茶,立刻让你身价不凡。于是这个称为“白金”的精巧白瓷很快就成为庞大的生意。
由于瓷器贸易量太过惊人,许多欧洲人心想要是能自制瓷器,肯定能大赚一笔。然而,欧洲人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就算他们派人到中国刺探,瓷器制造依然是中国的不传之秘,令欧洲人妒羡不已。直到五百年后,一位名叫乔安·弗里德里希·贝特格的人被萨克森国王拘禁,令他找出制造瓷器的方法,否则人头落地,欧洲才终于做出了像样的瓷器。
综合自《迷人的材料》
作者:米奥多尼克(伦敦大学材料科学教授)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