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原创话剧《追梦云天》将代表上海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作为2019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开幕大戏,《追梦云天》将于4月26日在美琪大戏院演出。届时舞台上150平方高低错落的四面冰屏构成了一个既现代又科技感十足的戏剧空间。舞台美术、视觉形象,是这出戏非常醒目的特点,某种意义上,《追梦云天》是对手工时代的舞台美术和电脑电子时代的多维、多媒体技术的综合运用。
该剧由王俭编剧、胡宗琪执导,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张璐、张先衡、贺坪领衔主演。
2018年12月,讲述中国三代民航人追梦历程的话剧《追梦云天》与上海观众见面,获得好评,今年3月,该剧再次登上舞台。无独有偶,也是在去年12月,讴歌中国三代战机研制人员的话剧《苍穹之上》在四川初次亮相,今年3月来到北京,作为2019年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的开幕大戏,一炮而红。
两部作品,一东一西,一是以大飞机制造为素材,一是以歼—20的故事为灵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自己身边的火热现实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讴歌了我国高精尖装备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科研技术人员百折不挠、精益求精、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精神。两部作品将分别代表上海和四川参加今年5月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并参与角逐第十六届文华大奖。
这两部戏,无疑都是极具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文艺创作者承担着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这两部戏恰在此时登场,其主题又极为贴切地体现了这一讲话精神。
看似巧合的结果,实际上反映出中国优秀戏剧人自觉的创作意识和敏锐的创作眼光。早在2015年,这个念头就已经跃入四川人艺院长罗鸿亮的心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新产品新装备层出不穷,他希望剧院能够排演一部反映装备制造业、描绘科技工作者的话剧。举世关注的歼—20隐形战机,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就有了这一讲述几代航空人薪火相传、铸造国之重器的爱国情怀之作。
更值得称道的是,两部剧作突破了宏大主题叙事的传统模式,塑造了一系列“平民英雄”群像,可亲、可近、可感,真正做到了入眼、入情、入心。有专家认为,这两部作品为舞台艺术如何书写新时代提供了有益启示。
科技工业题材,在舞台艺术创作中,作品虽然也有一些,但能够在舞台上立得住的、公认的成功之作较少。原因说来也很简单,这类题材往往容易陷入误区或者说是一种思维惯性——既然是科技工业,技术性自然是重要元素,无法也无需避免。于是,剧中往往充塞着大量的专业知识甚至术语数据,变成了干巴巴的科普剧,艺术性大打折扣。怎样啃下这块“硬骨头”?两部剧再次不约而同地瞄准了一个字——“人”。在主创团队看来,文艺终究还是写人的,只要抓住了这一点,无论什么题材都一样。因此,虽然由于题材的特殊性而受到种种限制,却没有从根本上妨碍创作。
《追梦云天》将研制过程放在了背景处,着重展现从业者的心路历程。在《苍穹之上》中,所有的外部事件,即技术困难和技术进程,都融入了角色的人生选择与内心成长。如剧中反复提及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这是新型战斗机的核心技术难关之一,但剧中没有提到任何技术细节。它是工程师江川的研究方向,上世纪80年代初“军转民”和下海经商的双重浪潮下,本已答应去南方某公司当经理的江川,就是为了攻克这个难关而留下,从而开启了20多年的艰难历程;它也是首席试飞员高翔心中的煎熬,习惯了手动操纵的高翔,因为对电子数控系统缺乏了解,变得不自信,打起退堂鼓,直至因情绪不稳被停飞,最终通过积极学习、亲自参与设计,克服了恐惧。在这里,科技元素是刻画人物、推动剧情的工具,以人为核心,从不曾偏离。
两部剧中没有一个人物是“高大全”的,每个角色都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描述——工作、跳槽、恋爱、疾病、落榜……变成了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有血有肉的“小人物”。巧合的是,两部剧中最丰满的都是作为设计工程师的女性形象:《追梦云天》的主角唐瑛,《苍穹之上》里的张琪。或许,女性面对工作压力、感情抉择和家庭责任的多重困境,给戏剧表现留下了更细腻的阐释空间。比如张琪,她是一个急脾气的妻子、一个心力交瘁的母亲、一个不太会表达情感的“理科女”。她既能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工作,又会因为丈夫完全不管家务事而跟他吵架、分居;她的教育观念,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显然是错误的,但却是那个年代家长的常态,让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张琪的儿子小海和恋人田恬两个角色也令人印象深刻,台词生动风趣,活脱脱90后形象。他们的大大咧咧,青春叛逆,自由个性,与严肃的科研场域、当时的社会氛围形成奇妙反差,为全剧染上轻喜剧色彩。这也提醒创作者:宏大题材创作不一定非要取庄严肃穆的风格,另辟蹊径更接地气,亦消解了说教意味。
两部剧节奏紧凑,舞美设计也颇有匠心。比如,用多次分幕来实现情节的跳跃转换,颇似电影蒙太奇的效果。一排排钢铁架子,形成对制造车间场景的写意呈现。最别出心裁的是,幕间转换并不拉幕或灭灯,一个工头吹着口哨、打着手势,像车间里指挥运输一般,身穿工作服的群众演员就当着观众的面将道具搬上搬下,构成飞机制造一线热火朝天的画卷。切幕成为表演的一部分,与剧情浑然一体,是话剧中较为罕见的创新。同时,舞美着重突出“科技感”,比如,舞台上的巨幅LED冰屏半悬,用多媒体呈现出大飞机实验室的场景,十足炫酷。
好作品一定来源于生活。“写作没生活,一切瞎忙活”。当然,深入生活不是照搬那么简单,还需要提炼转化,用诗意去点染。作家、艺术家需要匍匐下身子去熟悉生活,才能寻找到人物、细节和鲜活的戏剧语言,这不仅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浮光掠影,用想当然的虚假编造代替火热生活,都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真正的现实主义,是一定能够吸引人、打动人的。
期待我们的创作者能够多奉献这样的优秀之作,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当代话剧。
转载自4月3日人民日报(原标题:《倾情表现科技时代的精品话剧》)
制作:童薇菁
责任编辑:卫中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